文徵明书法的“苏”,“黄”两体.docxVIP

文徵明书法的“苏”,“黄”两体.docx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徵明书法的“苏”,“黄”两体 打开文本图片集 文徵明书法以清雅俊秀的风格享誉书坛。平常其大字行楷均用黄庭坚笔意,这是我们熟知的文氏书法“显”露的一面,偶尔也纯用苏轼笔法的书体,是其内蕴“隐”藏的一面。关于文徵明书法之“苏”体“隐”而“黄”体“显”的两面,向来很少有人关注,特作短文初步探讨。 文徵明早期墨迹并没有明显的特征,尔后他转益多师,书法的风貌逐渐清晰起来。王世贞评文氏书法云:“公书法无所不规,仿欧阳率更(询)、眉山(苏轼)、豫章(黄庭坚)、海岳(米芾),抵掌睥睨。而小楷尤精绝,在山阴父子(王羲之、献之)间。”简要地钩画出文徵明书学的轮廓。 在文徵明传世作品中,用黄庭坚笔意的,如《行书游虎丘诗卷》(图1,苏州博物馆藏),书后跋云:“夏月暑酷,无以为遣,偶得佳纸,援笔聊仿山谷墨法。嘉靖甲午(十三年,1534年)六月既望也,徵明。”这是他64岁之佳作。《行书风入松词卷》(图2,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书于嘉靖戊申(二十七年,1548年),时年78岁。《行书斋宿诗卷》(图3,同上)书于嘉靖己未(三十八年,1559年),作者89岁。甚至在他逝世前十来天,还用黄氏笔意写《行书满江红卷》(图4,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大气磅礴,苍劲老辣,殊无颓态。以上两个年龄段均用黄氏笔法。这类作品结体内紧外松,奇峭刚健;笔势纵横捭阖,运笔斩钉截铁;笔画如长枪大戟,锋芒毕露。是文徵明从青年到暮年熟练贯用的笔法,大多写大字行楷的长横卷。作品数量多,流传广,为人共识,本文只作简述。 文徵明墨迹中用苏东坡笔意的行楷,平常深藏不显,偶露峥嵘,却异常精彩。文徵明22岁时书法师从李应桢,李曾对文徵明说:“吾学书四十年,今始有得,然老无益矣。子其及目力壮时为之。因极论书之要诀,累数百言”(《甫田集》),将自己多年学书心得传授给文徵明。然而李应桢却极力主张书法风格的独创性,反对文徵明学习苏字。文徵明曾有一段记述:“尝一日,阅某书有涉玉局(苏轼)笔意,因大咤曰:‘破却工夫,何至随人脚踵;就令学成王羲之,只是他人书耳’”(《跋李少卿贴》)。文徵明随李师只有短短两年左右的光景,李应桢就逝世了,后来的书学并没有受李师多大的影响。不久文徵明开始向吴宽学习古文、诗词。吴宽字原博,号匏庵,长洲(苏州)人,累官至礼部尚书。行履高洁,自守以正,工诗文,善书,王鏊云:“宽作书姿润中时出奇倔,虽规模于苏,而多自得。”都穆说他:“书翰之妙,识者以为不减大苏。”吴宽在文坛、书坛享有很高的声望,他一生崇尚苏轼书法,不能不影响到弟子文徵明。以文献资料结合传世墨迹考察,文徵明一生都十分喜爱苏字,研究苏氏墨迹,如对《歙砚帖》、《食帖》、《治平帖》的考证,说明文徵明考辨鉴赏都独具眼力。他一生创作过多幅青绿、水墨山水《前后赤壁赋图》卷轴等,又仿赵伯驹《后赤壁赋》长卷。有学者统计文徵明行、楷、隶体书写《两赋》近六十卷。据有关著录题跋记载,这些作品都是在“游湖舟中”,或“闲窗无事”,或“墨有馀”时兴到之作,他对《两赋》有特别的喜好,而以苏氏笔意书写的作品也见深厚功底。在《临东坡页》(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中有一段自跋:“予少时颇喜师玉局公作字,比年来忘之矣。辨之(朱承爵)尝得余山谷体诗帖,因以此纸请配漫录《僧伽塔诗》,所谓一解不如一解也。庚申(弘治十年,1500年)壁书。”是年文氏31岁。从跋语得知,文氏很早就习苏字,而后又学黄字。隔了些年头,这次又提笔写苏体有些不称心了,故云“一蟹不如一蟹”。辨之已得到文氏的黄体墨迹,再求其以苏体相配,当然也是早有所闻。今天我们再从此页墨迹看,信笔写来,流畅自如,结体用笔全得苏字真髓,非数载寒暑临池不辍,不可深入苏字奥堂。 文徵明山水画《东林避暑图卷》后有文氏用行、草两体自书诗(图5,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并题记:“文壁徵明甫书于钱氏西园之碧筠深处。”三年后他在另一处见到此卷,感慨之余再作跋语云:“往岁在孔周(钱有爱)处书此,乃不知是南洲所求。乙亥(嘉靖十年,1515年)九月廿又四日,偶过天王寺,览之不觉怆然,盖距书时三年矣。岁月于迈,聪明日衰,不知向后更能作此否?徵明重题。”卷末有现代潘伯鹰先生一则题记,对我们鉴赏很有启迪。记云:“文待诏山水横卷……其后自书诗三首,辞既俊逸。其书势始运山谷,顷之纵笔乃入醉僧,末复学东坡便似《洞庭春色赋》。观公自跋颇疑向后不复能为,则其得意可知也。”文氏用苏体书写的第三首诗《汤氏园亭对雨小酌》,形态左倾右倚,紧密严整,用笔圆转飘逸,姿态百出。再将其与苏轼自书的《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图6,吉林省博物馆藏)对照,两者相同的字,如“庭”、“春”、“中”、“藏”、“飞”、“浅”、“子”、“雨”、“樽”、“高”、“肥”、“江”、“酒”、“归”、“追”、“公”等,相似的字如“梧”与“悟”、“桐”与“洞

文档评论(0)

w1155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