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简数叶说悲盒.docxVIP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残简数叶说悲盒 打开文本图片集 我开始喜欢赵之谦的时候,大约是2021年。作为进大学不久的愣小子,这种喜欢不免带着求新求奇的心态。也可能与生性有关,《兰亭序》读不进,赵孟頫更厌见,而偏爱魏碑的苍涩古拙与王铎的飞扬跋扈,是以在河南大学(老校区)西门外的旧书摊上一本破杂志中见到几行赵之谦行书,便生出如获秘笈之感。只是,兴奋归兴奋,尚不知如何下笔,而况彼时常常临写的,是王孟津的行草。数行赵之谦火花一闪,虽未灭,然亦未燎起。其后,匆匆三两年过,不外乎逮什么写什么,始终不入书法门径。 大四下期,得列宗致远师门下。因我喜欢赵之谦,宗老师便教日,学赵氏行书不可学其大字,习气太过,宜从其手札入手,且须选取其中习气最轻者,方学而能化。后数年,我学行草书基本萦于赵氏一家,然性顽劣,兼以工作养家种种,几无长进,愧对师恩。唯闲暇时,遍搜书册,列数十种与赵之谦有关的书籍时时翻看,越发佩服起这位悲盒先生来。悲盒之悲,人罕其逢也。年少时家破父逝,及壮而逢太平天国兵燹,妻死女天,家产尽毁,赵之谦刻“我欲不伤悲不得已”“三十四岁家破人亡乃号悲盒”等印,彻骨悲凉之意一览无余。1863年(同治二年),太平军大势已去,赵之谦结束逃难,然而悲盒之悲并未消散,他从浙江北上京城候选,此后十年间屡试皆黜、栖迟京师。无心插柳,挟金石学大兴之东风,这十年却成为赵之谦艺术上的“黄金十年”,诗书画印全面大进。以金石学为根基,赵之谦书法融北碑气息与文人气质于一炉,开前人未曾有之格局,真、草、隶、篆俱成一家。其篆刻,卓然成派。承前——远追秦汉,一洗明清陋习,汇“浙派”“皖派”之长;启后——以实践把“印从书出”“印外求印”等理念推到原则性的高度,吴昌硕、黄牧甫、齐白石等大家篆刻无不受其影响。书、篆之外,赵之谦究心于画,色彩明艳而气格高古,徐邦达在《中国绘画史图录》中说:“用鲜艳的色彩来配合放逸的笔法,继承但又超出了陈淳、徐渭以来粗笔花卉的传统。赵之谦、任颐二人先后创立了崭新的面貌,被称之为‘海派’的领导人。”潘天寿在《中国绘画史》中说:“会稽搠叔赵之谦,以金石书画之趣作花卉,宏肆古丽,开前海派之先河。”因诗书画印之巨大成就,赵之谦名动京师,深为京朝显宦所赏识,于1872年(同治十一年)44岁时迁江西为官,先主修《江西省志》,后历任鄱阳、奉新、南城知县。勤于政务,忧心黎民,在南城任上日夜操劳救灾,病卒于官舍,年仅56岁。悲盒之悲,莫过于此——在艺术高度成熟,将要融会、蜕变之时,却因官场忧劳遽然逝去。后,吴昌硕“一月安东令”,或以此为鉴欤? 此藏品(见彩页1~4页)系文雅堂藏赵之谦寄何竞山的信札,上部已残缺。按,何竞山,名何澄,浙江绍兴人,精鉴赏,亦工篆刻,与赵之谦、蒲华等人多有交游。聊读残简大意,“老辈凋零,不胜怅惘”,悲盒亦绍兴人氏,此信当是回复有关绍兴同族前辈去世之事,后文有“祭仪八元”之语可为佐证,信封亦有“内信外英洋八元”字样(附注:英洋,即鹰洋,墨西哥所铸银元,上有中美洲传统的鹰叼蛇图案而得名。因鸦片战争前后随英国人大量流入中国,故又名英洋)。“云山万重,仅足想望”,言及身在江西为官,无法亲往吊唁。接下来多句都是述说杂冗之公务,此类言辞颇不陌生。我曾买过厚厚一大本《赵之谦信札墨迹书法选》,书中许多信札内容俱涉及江西任上公务,不外乎“二三十文口角,便须涉讼”,此等小事在赵氏信札中俯拾即是。饱读诗书的文人本有经国济世之想,却不料每日陷入民间琐碎纷争,以至于“须发苍然”,现实与理想的落差,即便是天才如赵之谦亦是难以面对。更何况其清高傲物,于清末官场泥淖中,每每浩叹“方知做官之术不出卑鄙无耻四字,断非我辈所能”。尽管如此,或迫于生活,或囿于社会环境,赵之谦还是苦苦挣扎,而没有像虚谷、吴昌硕那样弃官从艺,这不仅影响了他书画篆刻的进一步发展,也使其难以尽享天年,于人于艺,皆可称悲哉。 就赵之谦传世的真、草、篆、隶作品来看,他终生致力的北碑气息一以贯之基本得到实现,虽自成面貌诸体皆佳,然总觉太过使力,未能化之。如图1~图4(楷行隶篆),直承魏碑而来的欹侧扁斜体势表现得太过明显,点画起收转折处的顿挫太着力,方折之意重,圆转之意仅为辅助。当然,这也是悲盒书法得以成为碑派书法代表的原因。只是物极必反,太突出的个性大约都有另一面的缺憾。(限于话题,此文仅讨论赵之谦行书)其行书个性则个性至极矣,如图2,赵氏家法明了,佳则佳矣,然似乎一学便死——技法精熟之下或有俗意泛出,起收顿挫略显扭捏,横向平行(近平行)排叠也失却自然,略乏魏碑萧散之致。或许,这与赵之谦去世过早不无关系。我们应该看到,书法上诸体兼擅,篆刻上承前启后,绘画上流派垂远,三艺精绝,从整个中国艺术史来看也没几人能达到。即使吴昌硕、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等这样的大师,在其50余岁时也远不及赵之谦。设若天假以

文档评论(0)

w1155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