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一 第七章 6分.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9 - 第七章 中药药理与毒理 第一节 中药药理 ·中药药性:狭义—是指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沉浮等 ·中药四性的现代药理作用研究: 作用点 现代研究 温热药 寒凉药 中枢神经系统 兴奋性递质NA、DA ↑ ↓ 酪氨酸羟化酶、多巴胺β-羟化酶 抑制性递质5-HT ↓ ↑ 痛阈值、惊厥阈值 自主神经系统 胆碱能神经-M受体功能 ↓ ↑ 自主神经平衡指数 ↑ ↓ 交感神经-β受体功能 细胞内cAMP/cGMP水平 内分泌系统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 ↑ ↓ 下丘脑-垂体-性腺轴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 能量代谢 Na+,K+-ATP酶活性(钠泵)(红细胞膜) ↑ ↓ ·中药四气(四性)的临床应用、功效及代表药物 四气 临床 功效 进行现代研究的代表药物 寒凉 减轻或消除热证 清热、 凉血、 泻火、 滋阴、 清虚热 1.中枢神经抑制:金银花、板蓝根、钩藤、羚羊角、黄芩、龙胆草、黄连、黄柏、 连翘、生石膏、知母 2.自主神经抑制:黄连、苦参、知母、生地或龟甲 3.内分泌下调:龟板 4.能量代谢减弱:龟板;生石膏、龙胆草、知母、黄柏方;黄连解毒汤;黄连; 知母(知母菝契皂苷元—典型的钠泵抑制剂) 温热 减轻或消除寒症 祛寒、 温里、 助阳、 补气 1.中枢神经兴奋:麻黄、麝香;附子、干姜、肉桂;温性补气药(党参、黄芪) 2.自主神经兴奋:附子、肉桂 3.内分泌功能增强:附子、干姜、肉桂方;或党参、黄芪方;或附子、干姜、 肉桂、党参、黄芪、白术方;温阳药(附子、肉桂、肉苁蓉、 补骨脂、淫羊藿、鹿角片) 3.能量代谢增强:附子、肉桂、干姜方;鹿茸; 温阳方药(附子、淫羊藿、菟丝子、肉苁蓉等);吴茱萸;淫羊藿 五味 功效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辛 发散、行气、活血、健胃、化湿、开窍 挥发油味代表, 其次为生物碱、苷类 发汗、解热、抗炎、抗病原体、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调整肠道平滑肌运动等 甘 补虚、缓急止痛、 缓和药性或调和药味 营养成分(糖类、蛋白质、氨基酸等)为主 增强或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影响神经系统、缓解平滑肌痉挛等 酸 涩 敛肺、止汗、涩肠、止血、固精、止泻 有机酸类成分(酸味药) 鞣质(涩味药)为主 收敛、止泻、止血、消炎、抗菌等 苦 清热、祛湿、降逆、泻下 生物碱和苷类成分为主,其次为挥发油、黄酮等 抗菌、抗炎、杀虫、止咳平喘、致泻、止吐等 咸 软坚散结或泻下 无机盐成分(碘、钠、钾、钙、镁等)为主 抗肿瘤、抗炎、抗菌、致泻,影响免疫系统等 ·中药升降沉浮   功效 性味 药材性状 药理作用 升浮药 解表、透疹、祛风湿、升阳举陷、开窍醒神、温阳补火、行气解郁及涌吐 味辛甘、性温热者 质轻:多数花叶类药物质地轻扬 例外:旋覆花、丁香、槐花、番泻叶(降) 1.升麻、柴胡——子宫脱垂 ——提高兔离体子宫肌的张力 2.补中益气汤对子宫脱垂有肯定疗效 沉降药 清热、泻火、利湿、安神止呕、平抑肝阳、息风止痉、止咳平喘、收敛固涩及止血 味酸、苦、咸,性寒凉者 质重:多数籽实类药物质地重实 例外:蔓荆子、苍耳子 苏子、枳实、代赭石炮制可改变原来的四气、五味及升降沉浮 ·双向作用趋向:【白马上插着黄芪】   ①麻黄:发汗、解表—升浮特性; 止咳平喘、利水消肿—沉降特性   ②白芍:上行头目祛风止痛—升浮特性; 下行血海以活血通经—沉降特性   ③黄芪:补气升阳、托毒生肌——升浮特性; 利水消肿、固表止汗——沉降特性 ·中药升浮之特殊性应从其临床发挥的作用方面去理解。 ·炮制可改变药物的四性、五味及升降沉浮等药性:   ①大黄:峻下热结、泻热通便—沉降之性;   ②经酒制后,活血化瘀及升浮之性增强,泻下通便等沉浮之性减缓 ·中药归经 内容 表现及举例 药理作用 中药归经与其药理作用存在一定相关性 ① 抗惊厥作用—钩藤、天麻、全蝎、蜈蚣等22味中药均入肝经 —中医“肝主筋”、“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② 泻下作用—大黄、芒硝、芦荟等18味中药君入大肠经—“大肠为传导之腑” ③ 止血作用—仙鹤草、白及、大蓟等21味中药入肝经率85.3%—“肝藏血” ④有止咳、祛痰、平喘作用的药物—入肺经“肺主呼吸”“肺为贮痰之器” ⑤壮阳作用—鹿茸、淫羊藿、补骨脂—入肾经“肾主生殖” 有效成分分布 中药归经所属的脏腑与其有效成分分布最多的脏腑基本一致或大致相符 ① 鱼腥草(归肺经)—鱼腥草素—肺组织分布多 ② 丹参(归心、肝经)—隐丹参酮—肝、肺、脑及心分布较高 ③ 川芎(归肝、胆经)—川芎嗪—肝脏、胆囊摄取率最高 中药有效成分在体内选择性分布是中药归经的物质基础 微量元素 中药微量元素在体内的迁移、富集、对疾病的特异性亲和力是中药归经理论的重要基础 ① 归肝经的中药—富含Fe 、Cu、Mn、Zn—造血、

文档评论(0)

188****035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