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20年高考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备考策略; 一、把脉高考 精准备考;“课标”是指导高中教学和考试的最核心文件,被称为高中教、考、学的“根本大法”。;考纲解读(考纲中的能力要求 13个能够);一、新考纲中将“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变化为“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总纲)
二、增加“高考地理学科试题基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求,注重创设与学习、生活、学科发展密切联系的情景”;结合2022冬奥会热点,不考北京,偏考浙江。;创设劳动情境,引导学生树立劳动观念;把《考试大纲》《说明》简单看做一本知识清单,只要是里面提及的知识点,那就是高考的必考点,教师和学生不经筛选和提炼,地毯式的复习一遍、大量全面、不分主次的做题狂练,结果事倍功半。;过多把精力放在“变化的内容”上。
高考每年都有新的变化,包括《说明》也是。很多人对《说明》中不变的内容没有更多关注,觉得每年都一样,换汤不换药,而是更关注一些新鲜的东西,也就是变化的内容。但由于高考命题内容和形式都追求“稳定”,变化的内容较少,因此,很多考生在这些方面被局限了。
;再者,对待《说明》中的习题,仅仅停留在“对错”的层面。
很少去研究题型的特点,研读题目后面的分析,以及评分标准部分,局限于把做题的对错上。最终很多题目都被成为“走马观花”。;二、研究高考试题,明确复习方向;从课标卷题目选材看高考命题思路;高考命题特点与教学内容调整建议
一、命题特点
(一)价值观立意,聚焦核心素养,突出立德树人
辩证看待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正确判断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施加影响的方式及其合理性;理解人地协调发展应遵循自然规律。如2019年全国卷Ⅱ第1~3题长三角城市群协调发展、2019年全国卷Ⅲ第1~2题厨余垃圾处理、第36题鲁尔区转型发展等。;(二)关注时代发展,体现学科价值
沿时间轴展现地理事象的发展变化以及空间分布的变化。如2019年全国卷Ⅰ第1~3题村办企业的发展、第6~8题东北某林区铁路分布的变化、第37题里海水文特征的变化以及黑海、地中海未来演化的预判分析。
(三)选取生产和生活中的真实案例
强调地理就在我们身边,引导考生用地理眼光认识和欣赏周围的世界,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对实际问题做出有意义的判断或恰当的解释,提出有价值的建议和措施。如2019年全国卷Ⅰ第4~5题欧盟人口结构的变化,第36题澳大利亚汽车产业的发展变化。;(四)打破思维定势,强化思维过程
自然模块试题突出考查学生逻辑思维以及阐释地理事象的形成或演变过程;设置认知冲突情境,考查考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如2018年全国卷Ⅰ第37题选取的区域是外流区里的一条特殊的内流河。第(1)小题材料中提示“河流排水受阻常形成堰塞湖”,但是“乌裕尔河排水受阻却形成沼泽湿地”,通过对特殊现象的分析主要考查考生的批判式思维方式。;二、教学内容调整建议
(一)融合渗透
地理1、2与选修Ⅰ-1、Ⅰ-2等内容前后关联,密切联系的学习内容要融合渗透,能前置的课标要求尽量内容前置。如选修Ⅰ-1渗透在地理1中延伸和拓展要自然一些。;(二)跨模块整合
(1)《区域地理》与选修Ⅰ-2的整合。
以《区域地理》为主,将选修Ⅰ-2的相关内容作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板块整合进入具体的区域中。如,在进行“欧洲西部”内容的学习中,加入“德国鲁尔区”,“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内容。
(2)选修Ⅰ-2与《环境保护》的整合。
将选修Ⅰ-2中生态环境保护内容与《环境保护》中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内容相整合,适当分工,各有侧重。;(三)模块内整合
如《环境保护》模块的“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专题,可整合为以下微专题进行复习。微专题1:荒漠化;微专题2:水土流失;微专题3:湿地;微专题4:生物多样性。
(四)关注删除的内容
如选修Ⅰ-2中删除了农业区域发展,这并不意味着不考。只是因为在地理2中农业部分,已经涉及到了,没有必要再单独(重复)学习。建议老师们在学习农业区位选择的时候,应该适当拓展补充。;高三地理课堂教学九点建议
1.重视课前提问,滚动复习,夯实基础知识。;2.重视景观图片、示意图、视频可视化资料的使用,让看不见的地理要素可视化,提高学生跨时空思考问题的能力和情境再现能力。;3.重视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地理实践力不仅仅是以野外实践、考察、调查的方式获得知识,形成能力,也包括对地理知识和能力的运用过程。野外考察是地理实践,城市规划、工厂选址难道不是地理实践吗?
4.高三不能一味赶进度,课堂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审、说、写、展,充分暴露其问题,夯实基本规律基本原理,提高迁移应用能力,“慢课堂”不一定精彩,但可能实用。;5.用熟悉的生活中的案例总结一般规律(课堂),用陌生区域的案例提升能力(作业)。
6.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