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思想、发展和作用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思想、发展和作用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 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 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 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 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 害之。 (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美国电影:《揠苗助长》 ? 4 、“专心致志” ? 孟子重视学习的专心致志,反对三心二意。 “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 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这里表明他反 对一暴十寒,主张专心有恒。 ? 他还教人不要有头无尾,功亏一篑,他说: “ 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 犹为弃井也。 ” 笃学篇之一 弈秋教棋 《孟子·告子上》记:“今夫弈之为数, 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 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一人 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 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 曰:非然也。 第 三 节 墨 翟 的 教 育 思 想 ? 教学相需 :“唱而不和,是不学 也。智少而不学,功必寡。和而 不唱,是不教也。智多而不敦, 功适息。” ? 因材施教: 墨家注重发展学生的 特长,使“能谈辩者谈辩,能说 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为 社会培养了各类人才。 思考题: 1 、墨子教育思想为何成为绝学? 2 、墨子教育思想对当代创新人才培养 的启发? 3 、墨子教育思想的现代启发? 第 四 节 道 家 的 教 育 思 想 越坚强的东西 越容易折断, 柔能胜刚。 小国寡民的社会 一、老庄生平和政治、哲学思想 (一)老子约生于公元前 576 年。一说楚国 苦县(今河南鹿邑)人,一说毫州(安徽涡 阳)人。一般学者认为老子就是老聃,姓李 名耳,春秋末期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 人。他曾做过周守藏史,掌管东周王朝图书 典籍。他见闻广博,相传孔子曾向他学习过 周礼。晚年过着隐居生活,著书言道德之意 五千言,即《老子》(汉以后被称为《道德 经》) “世界哲学的源头”(黑格尔)。 孔子问礼于老子 道 是 万 物 本 原 辩 证 法 无 为 而 治 ? ? (二)庄子生平和政治、哲学思想 庄子(约公元前 369-286 年),名周,字子休,战 国时宋国蒙(今安徽蒙城,一说河南商丘,一说山东曹 县)人。出身破落的小贵族家庭,道家学派主要代表。 做过蒙地的漆园吏。遗有《庄子》一书,现存 33 篇,内 篇系手笔,外、杂篇多系门人或后学所著,是我们研究 庄子思想的主要材料。他继承了老子的客观唯心主义思 想,并转向主观唯心主义和相对主义。他忿疾厌世、超 脱世俗、思想解放、邈视权威。他把“道”视为必须追 求的最高理想。庄子以高度的“叛逆”精神,主张治身、 完身和养生,追求自我的解脱。他说:“道之真以治身, 共绪余以为国家”(《庄子 · 让王》)庄了始终直接从 事教育工作,并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教育思想,形成了 一种“出世主义”的教育思想体系。 二、道家的教育思想 (一)“人法自然”与教育作用 1 、对社会文明的批判:反对儒家提倡的“仁义孝悌”, 认为仁义献身是以牺牲人的自然发展为代价,于是提 出一种“无功”“无名”、物我两忘的逍遥人格。反 对知识文化,主张“不以智治国”,提出“绝学无 忧”。反对法律,认为人类历史是倒退的,所谓文化、 道德、智慧产生发展的过程,正是人类不断堕落的过 程。 2 、道家的人性论是一种自然人性论,人性即自然, “无知无欲”,无识无情,一切听凭自然的安排,和 自然浑然一体,不加上如何人为的东西。道家认为一 切人为的东西都是错误的,教育是最大的人为,所以 教育是最大的错误,它是破坏自然、违背人性的。教 育的作用只能加速对人性的背叛,加重社会的纷争。 3 、返回“至德之世” (二)教育目的:逍遥人格 1 、教育应培养“至人”、“神人”和“圣人”。“至 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圣人”是庄子追 求的最主要的理想人格。他说:“圣人不从事于务, 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不缘道。无谓有谓,有谓 无谓,而游乎尘垢之外。”最根本的态度就是超凡脱 俗,与世无争,自我超越,无所欲求,一切顺乎其然 。应“游心于德之和”。“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 ,无江海而闲,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 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 2 、品格特质 ( 1 )三齐:齐是非、齐善恶、齐美丑 ( 2 )四无:无己、无功、无名、无情 3 、圣贤的标准:对自然天性的遵循 (三)教育的内容 1 、虚静无为 “无为”是老子道德观的中心,也是道家“道”的思想 核心。老子说:“道常无为”。要做到“无为”首先要 “寡欲”。他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是以圣 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 知无欲,使夫智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道德经》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