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国家形象:一个走进艺术学的新话语
近年来,一个如何在艺术中塑造国家形象的话语,出现在各个艺术领域。影视中,有沈义贞《塑造国家形象:影视艺术的新使命》(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7·1)、倪震《中国电影与国家形象》(当代电影,2006·5)、郑小慧,赵谦《浅论电影对国家形象构建的作用》(电影评介,2007·16)、张阿利《让世界看什么?——从近年国产大片看国家文化形象的传播》(电影画刊,2007.1)、刘宗元、冯华、吉平《从近年古装片看国家形象的传播》(电影文学,2007·10)、马静《透过国产公安题材作品看国家形象的误读与重构》(电影文学,2007·11)、欧阳宏生《认识与认同:中国电影的文化身份》(国际新闻,2007·6)、胡智锋,杨乘虎《本土化:中国特色电视理论的建构与创新》(现代传播,2007·3)等;美术里,有《打造中国国家美术新形象——中国美协新任分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吴长江新年访谈》(美术报,2007·12·29)、雷新《冯远委员:打造中国美术的“国家形象”》(人民政协网2008·03·12)、邹跃进《浅谈新中国美术中的国家形象》(美术观察,2002·10)、詹建俊《自觉建构油画艺术的中国学派》(美苑2006·1)、邱剑《重塑油画的中国文化精神》(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7·3);舞台艺术里,有傅谨《政府发问:哪台戏能代表国家形象——2003-2004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评选心得》(艺术评论2005·1)、冯双白《伟大的民族复兴与中国舞蹈》(舞蹈)、邹之瑞《中国气派:当代中国芭蕾舞创作的宝贵追求》(舞蹈)、李树榕《论民间舞创作的资源与文化自觉》(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7·2)、代百生《何谓钢琴音乐的“中国风格”——从文化的视角研究中国钢琴音乐》(中国音乐学2005·3);建筑领域,有张志奇,常沙娜《人民大会堂装饰艺术中的国家形象》(装饰2007·6)、于志学《殿堂中的国家形象》(文艺评论2003·6);此外,还有如周景雷、韩春燕《文艺的担当和国家形象塑造》(文艺报2007·4·28 )这样的短文和刘伟冬,居其宏,沈义贞,方仪《艺术作品中的国家形象》(艺术百家2007·5)这样的长文,对各门艺术中的国家形象作了综合性的总体论述。
艺术学权威机构也组织了专门的讨论会,2007年2月7日,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战略发展研究中心和南京艺术学院联合召开了“艺术作品中的国家形象专题讨论会”;2007年10月28日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美术观察》杂志、人民大会堂管理局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了“艺术的国家形象”研讨会。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美协、清华大学、中国画研究院、中央美术学院、人民大会堂管理局的领导、专家、教授、美术家5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2008年1月8日,中国艺术研究院和《文艺报》社联合主办 “文艺作品中的国家形象”研讨会。中共中央候补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解放军二炮政治部副主任张西南,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陈建功,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文章,《文艺报》社总编辑范咏戈等有关部门和主办单位领导以及文学艺术界专家学者、新闻界人士近80人出席会议。“与会的文艺界专家学者认为,国家形象不仅是一个国家的人民通过现实生活取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成就所塑造出来的,也是这个国家的人民通过文艺作品所“重塑”出来的,在这种重塑中,包含了既定的现实,更蕴含了一种向往、追求的价值目的,即希望成为什么样的国家,希望追求什么样的精神。现在提出文艺作品中的国家形象问题,十分迫切”。
把国家形象作为一焦点,近年来一系列的艺术现象都可以被组织进这一灿烂的光带之中,2002年包括音乐、戏剧、舞蹈等艺术门类在内的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的启动,2006年包括油画、国画、雕塑等艺术门类在内的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启动,是在政府部门主导下有目的地用艺术去塑造国家形象;而音乐界新世纪中华音乐学派的提出,舞蹈界对中国古典舞的高扬,戏曲界把京剧作为一种中国符号的国剧,是艺术家从艺术的角度走向一种艺术中的国家形象的塑造;在这一意义上,建筑中北京的四大新型建筑:国家大剧院,中央电视台新楼,鸟巢、水立方,也是国家形象的一种塑造。国家形象已经并还将会成为艺术学上的一个关键词。国家形象这一新词在艺术各领域上的频频出现意味着什么呢?
二、国家形象:话语的缘起及其实质
“国家形象”的话语在中国的出现,首先兴起于国际关系领域和传媒领域学者的学术敏感,然后进入中国政治家的思维,随后又推动了学界关于国家形象的专题研究。“国家形象”一词在语义上就具有宏大叙事的性质,可以向各个领域扩张,特别是当这一话语在当下的形势中具有了内在的重要性时,更是如此。由此可以看到,2007年中国制造的问题与国家形象的话语相关起来,20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