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科学研究与创新.ppt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科学研究与科学创新 一、几个创新案例 1、一个曾被遗忘的创新案例 汤佩松和王竹溪对植物细胞水分关系研究的创新贡献 1940年8月9日,美国《物理化学杂志》(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编辑部收到寄自中国的一篇来稿,地址是中国昆明国立清华大学生理学实验室和物理系,作者为汤佩松和王竹溪。 他们所寄论文的标题是: 《离体活细胞水分关系的热力学论述》(Thermodynamic formulation of water relation in an isolated living cell)。 这篇论文未经修改被发表在1941年出版的《物理化学杂志》第45卷第2期上。 次年,论文的摘要被收入美国《生物学文摘》杂志(Biological Abstracts,1942,16:2758) 论文发表后没有什么反响。 据说是生理学家看不大懂,而能看懂的物理化学家却认为该理论与他们的专业没有什么关系。于是,这篇文章就有意无意地被遗忘了。 其实这篇文章解决了当时描述植物细胞中水分运动的一个极为关键的问题。 从热力学理论来说,水是向低处流的,但水在植物体中却是向高处流的。 为解释这一反常现象,20世纪70年代以来,植物细胞中水分运动的问题成为探讨的重要课题。 植物细胞如何与外界交换水分,先后出现过三种描述植物细胞吸水、排水规律的理论解释。 第一种是“渗透压”解释。 第二种是“吸水力”解释。 第三种是“水势”解释。 1966年后,确立了建立在热力学基础上的关于植物细胞吸水、排水的水势概念体系。 1984年和1985年,Kramer相继在美国植物学会的新闻通讯和专业杂志上写文章介绍汤佩松和王竹溪1941年的论文, 并表示“但愿这篇短文可以在某些程度上,弥补我们长期忽略汤、王关于细胞水分关系热力学先驱性论文的遗憾” 汤佩松和王竹溪1941年论文确实已经包含了1966年完成的植物-环境体系水分运动关系水势概念描述体系的几乎全部内容。 这个创新案例有两点值得注意: 1、汤佩松是生物学家;王竹溪是物理学家。 学科交叉是这一创新的特点。 2、西南联大的学术氛围 西南联大的生活艰苦 学术创造性的高涨 2、稀有气体的发现 英国物理学瑞利在测定氮气的密度时发现: 从空气中分离出来的氮气密度为每升1.2572克; 从化合物中分离出来的氮气密度为每升1.2508克。 卡文迪什在一个空气容器中,用起电机激发空气使氮氧化,结果不论激发的时间多长,总有一些气体残存(容器中留下一个小气泡)。 瑞利重复了卡文迪什的实验,得到的是同样的结果,并得出结论:大气中还有一种新的组成物。 拉姆塞用化学方法也得到了这种残存物,并用分光镜来检查,发现它的光谱中有橙色和绿色的明线,这是已知气体所没有的。 瑞利和拉姆塞相信这种残存物是一种新的气体元素。 这个气体元素取名为“Argon”,即氩,含有“懒惰”、“迟钝”的意思。 稀有气体的发现曾一度给化学家带来了许多的惊奇和困惑: 其一,当人们普遍认为对空气的研究早已详尽无遗时,但却万万没有想到在大家自以为最熟悉的空气中竟隐藏着一整族的未知元素。是自然界有意捉弄我们,还是人们的认识上出了问题? 其二;氩的发现曾给元素周期系带来严重威胁,它的原子量、单原子分子、零价及化学惰性都给确定其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带来很大困难。 其三,稀有气体的化学惰性更是令化学家感到惊讶和迷惑。 化学家们又陆续对发现的氦、氖、氪、氙等元素,也逐一使它们与各种化学试剂作用,但均末发现有任何化学反应发生。 稀有气体元素不能生成热力学稳定化合物的结论给科学家人为地划定了一个禁区,致使绝大多数化学家不愿再涉猎这一被认为是荒凉贫瘠的不毛之地,关于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的研究被忽略了。 1932年,苏联的阿因托波夫(A.R.Antropoff)曾报道,他在液体空气冷却器内,用放电法使氪与氯、溴反应,制得了较氯易挥发的暗红色物质,并认为是氪的卤化物。 但当有人采用他的方法重复实验时却未获成功。 1933年,美国著名化学家鲍林(L.Pauling)通过对离子半径的计算,曾预言可以制得六氟化氙( )、六氟化氪( )、氙酸及其盐。 扬斯特(D.M.Younst)用紫外线照射和放电法试图合成氟化氙和氯化氙,均未成功。他在放电法合成氟化氙的实验中将氟和氙按一定比例混合后,在铜电极间施以30 000伏的电压,进行火花放电,但未能检验出氟化氙的生成。 到了1961年,鲍林也否定了自己原来的预言,认为“氙在化学上是完全不反应的,它无论如何都不能生成通常含有共价键或离子键化合物的能力”。 历史的发展颇具戏剧性,就在鲍林否定其预言的第二年,第一个稀有气体化合物——六氟合铂酸氙( )竟奇迹般地出现了。 英国年轻化学家巴特列特(N.Bartlet

文档评论(0)

职教魏老师 + 关注
官方认证
服务提供商

专注于研究生产单招、专升本试卷,可定制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05017062000015
认证主体莲池区远卓互联网技术工作室
IP属地河北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2130606MA0G1JGM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