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师之道还在教书育人.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为师之道还在教书育人 近日,因不再续聘一位“全身心投入课堂教学导致科研成果不足”的年轻教师,清华大学陷入舆论漩涡。事件在双方协调下逐渐平息,但社会上关于“教学与科研孰重孰轻”的讨论持续发酵。“为师之道”究竟为何,引发思考。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或许能代表中国人对“师”最朴素、最传统的理解。所谓“师”,首要就是解疑释惑、行为世范。古今中外,不搞科研、没有著作的大师比比皆是。孔子“述而不作”,门下“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被奉为“至圣先师”。苏格拉底未留下任何著作,却育出了柏拉图等思想巨匠、留下深邃的思辨,让后世受用无穷。当下,也有许多坚守一线的教师,其中不少人可能没有什么著作,但满天下的“桃李”足以担起“精神园丁”的称号。反过来,若过于注重科研,视“投入课堂”无足轻重,那无异于舍本逐末。 ????“不拘一格”是招贤纳才的要义。这方面,陷入风波的清华大学有着优良传统。当年,陈寅恪“无博士”、“无名望”、“无著作”,凭“寥寥数百字”便征服了“著作等身”的梁启超,凭“学问之广而深,识解之高而远”折服时任校长的曹云祥,走上清华园的讲台。其后,钱钟书以数学15分考入清华,吴晗更创下了以数学零分进清华的奇迹……种种破格,造就了清华学术高地、享誉内外的盛景,至今仍为美谈。反观近日之高校,无不希望大师云集、人才济济,却做足了循规蹈矩的功夫,岂不怪哉? ????令人忧心的是,如今高校中,盯着“科研”一门心思搞项目、发论文、拿经费的风气渐盛。“学术大牛”越来越多,潜心育人的越来越少。教学质量日趋下滑、学术动机金钱至上、论文造假层出不穷等等,功利导向的弊端显露无遗,虚荣之心、浮躁之气滋生。去除功利化,让教师们回归本职,值得大声疾呼。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为师之道还在教书育人。相较于为“作”而作,教好了书、育好了人,价值可远非几个虚名、几笔稿费所能衡量,这难道不是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吗?

文档评论(0)

zb82382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