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六国论教案(苏教版必修二).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六国论_教案(苏教版必修二) 六国论_教案(苏教版必修二) 六国论_教案(苏教版必修二) 六国论·教课设计(苏教版必修二) 六国论 教课目的: 1. 学习运用分论点,并举例论证的方法,领会借古 讽今的写作特点。 2. 理解:弊、率、完、患、暴、判、速、再、数等 词语的意义。 归纳:得、非、或、相、势等多义词的义项,认识使动用法。 教课假想: 本文不一样于纯粹论史的文章,它拥有很强的针对性,教课重点是理解它的政论目的,即借古讽今,责备北宋政府对西夏、契丹的妥协政策。 第一课时 教课重点:认识作者及背景,整体掌握课文,研习一、二段。 教课过程: 1. 作者简介: 苏洵( 1009-1066),字明允, 四川眉隐士, 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 ,列入“唐宋八大家” 。 苏洵在文学上获得明显成就,是经过一番勤苦念书、仔细作文的过程的。据他自述,少年时,他不爱学习,到了二十五岁,才开始知道念书。自认为比伙伴们学得好,但以后取先人之文一读,才感觉先人的“出言企图”都跟自己大不同样,于是下信心将过去所写的数百篇文章所有烧毁。而后,将《论语》 《孟子》、韩愈的文章取来,终是朗读,读了 七八年, 才感觉古代文章的确写得好。 时间一久, 读之益精,自己胸中也“害然以明” ,但还未敢自出其言。又经过一番努力,胸中之言日趋多,甚至不可以控制自己,只能将它书写 下来。到了这时,落笔为文,才“浑浑乎觉其来之不易矣” 。 这就是历史上对于苏洵焚稿、勤劳念书、勤苦作文的嘉话。 苏洵为文,成就明显。所以赢得他同时代的文坛领袖欧阳修以及有名文学家曾巩的好评。欧阳修指出:苏洵之文“博辩雄伟” 。曾巩认为:苏洵之文“其雄伟俊伟,若决江河而下也;其辉光理解,若引星斗而上也” 。 三人(三苏)之文章,哄传于世。得而读之者,皆为之惊,或叹不行及,或慕而效之。自京师至于海隅障徼,学士医生,莫不人知其名,家有其书。 (选自《苏明允哀词》 ) 2.导语设计: 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征逝世后,感触地说: “人以铜为镜,能够正衣冠;以史为镜,能够知兴替;以人为镜, 能够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选自《贞观政要》唐吴兢编著) 如何以史为镜,重点在于发现盘根错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致使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目的。战国七雄,何以演变成秦一花独放,且看苏洵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解析的。 3.听课文录音,介绍背景,认识写作企图。 在我国历史上战国七雄争霸时代, 《六国论》中的“六 国”即除秦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 原来是个微小落伍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完全改革,经济 和军事实力都强盛起来;而本来强盛的六国却因宗法权力的 强盛,因循保守, 经济和军事实力日趋衰败。 秦富强起来后, 踊跃向东发展,争夺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结合起来抗衡秦 国,这就是所谓“合纵” 。但他们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 种结归其实不稳固。秦采纳“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韩、魏、 楚三国都紧靠秦国,所以直接遇到秦国的威迫和侵略。在秦 国强盛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 纷繁割地乞降, 并最早被消灭;齐、燕、赵三国也接踵消亡。六国消亡, “非兵不利,战不善”,其原由是多方面的,绝不只是是由于割地赂秦。苏洵 抓住六国幻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论证,是为其针砭现实服务的。 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若干胜少。到北宋中期,军费开销浩荡,财政寅吃卯粮,社会矛盾尖利,政治上专制腐败,军事上骄惰无 能,外交上极端脆弱。苏洵生活年月( 1004 年),契丹大力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迫宋都,宰相寇准力主 抗辽,宋找了获胜,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 有益的局势却辱没乞降,与之订立“澶渊之盟” ,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这样行贿的结果,滋长了契丹、西夏的气势,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害了国力,带来了无量的祸害。北宋的这类输币、进贡乞降的方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 安寝的政策极为相像。所以,苏洵写了《六国论》 ,以“六国幻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 覆辙。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 4.正音: 赂( lu) 率 ( shuai,全都,一概) 暴( pu,裸露) 厥 jue,他的) 洎 ( ji ,及、到) 为( wei ,治理)国者无使为( wei ,被)积威之所劫 5.对课文进行整理掌握。 明确:史论——表达谈论历史事实、总结历史教训、讽喻时政 一至三:对历史事实的描绘与谈论 四至五:对历史的总结与感触 6.一、二段中重要词句: 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 /赂秦 六国互(交互,引申为相伴)丧,率(全,都,一概) 赂秦也 盖(副词,表猜想

文档评论(0)

131****854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