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报刊白话文化的嬗变趋势与内驱机制.docVIP

近代报刊白话文化的嬗变趋势与内驱机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近代报刊白话文化的嫗变趋势与内驱机制 摘要中国近代报刊话语言述方式由文言文转向白话文,是近 代中国纸质传媒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过渡的表现,主要经历了四个吋 期,其演变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原因。传播理念的转变、印刷技术的 革新和文化观念的突破,是推动中国近代报刊白话文化大众化趋势的 内驱力。 关键词白话文化内驱机制言述方式大众文化 AbstractThelinguistic conveying ways of China s modern newspaper have changed from ancient Chinese to vernacular? It represented the transition from modern Chinese media culture to popular culture ? Tt have went trough four periods, and the evalution of it showed a deep historic reasons ?The change of communication conception, the technical irmovation of the publisning and the break through of the cultural concept aretheinner drive of the popularity of the verncular culture in China s modern newspaper? Key words vernacular culture conveying waysinner-driving mechanismpopular culture 在近代中国,报刊的话语言述方式由艰涩难懂的文言文逐渐向通 俗易懂的白话文转变,使报刊受众群从专利式精英读者剥离开来,一 部分逐步流向文化教育程度低的普通读者,从而使报刊读者面更加宽 泛,这也是近代中国纸质传媒的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过渡的表现。从 1815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创办《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第一家中文近代 报刊开始,至1915年新文化运动时期创办的《新青年》为标志的办报 热潮,中国近代报刊在一百年间,报刊话语经历了四个主要相关阶段。 而传播理念的转变、印刷技术的革新和文化观念的进化,成为近代报 刊话语体系大众化趋势的内驱机制的三个环节。 一、话语言述方式的流变 中国的报纸和杂志过去没有区分,统称为报刊。早期的近代报刊 一般也采用书本式装帧,每期几十页或上百页不等,定期(个别不定 期)出版。到19世纪60年代后,报纸才开始同书本式的杂志有了区 别,报纸釆用单面或双面印刷,并开始使用新闻标题。本文所阐述的 近代报刊包括报纸和杂志,而两者的言述话语状态都经历了由佶屈聲 牙的文言文向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渐进式演变。 1 ?中西冲突中报刊话语生存状态(1815年一1895年)。鸦片战争 以前,在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图谋打开中国大门的过程中,第一批近代 屮文报刊产生,由基督教新教派传教士创办。最先有《察世俗每月统 记传》,该刊文体品种繁多,有诗歌、对话体、小故事、长篇记事等等, 写作上大量釆用中国传统的章回体形式。该刊主编米怜提出了写作的 三条原则:一是耍短,二是耍通俗易懂,三是耍流畅生动。但对于传 教士报刊,总体来看,它们无论是宣传基督教文明还是西方文明,在 形式上经常引用孔盂程朱的育论和《四书五经》中的用语,从文章标 题、内容到刊物封面,都深深打上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卬。随着1861 年《上海新报》的创刊和后来《申报》的崛起,商业报纸竞争异常激 烈,当时的新闻文体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但社会新闻成为了报业竞 争的重要確码。所以注重写作手法的运用,叙中有议,叙中有情,重 情节和描绘,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如1876年《申报》为迎合小市 民的阅读需要,曾出版通俗报《民报》(和下文提到的革命报纸《民报》 不同),该报“专门民间所设,字句俱如寻常说话”。但这时期的报纸 本质上仍没有摆脱传统文体和话语方式对新闻作品的束缚,以致后来 的商业报纸在新闻言论改革上仍流于形式主义。鸦片战争以后,西方 思想文化促使国人办报热潮的兴起,其中以王韬丁 1874年1月5日创 办的《循环日报》最为显著。而该报的盛行,主要原因在于王韬政论 文风的突破。他的政论立论鲜明,通俗易怫。正如他自称:“老民于诗 文无所师承,喜即为之下笔”,“文章贵乎记事叙情,自抒胸臆,俾人 人知其命意所在,而一如我怀之所欲吐,斯即佳文。”所以其文章无刻 意雕琢,文不华丽,意却清晰,并对后来戊戌前后的报章体产生了重 要影响。 2?维新改良运动屮的报刊论坛(1895年一1905年)。戊戌维新时 期的改良派报刊主耍以缙绅、士大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