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大学德育软环境建设论文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弟子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这里的人当然是指一切人,“爱人”也就是爱一切人。孔子主张的对人的这种普遍情感,在《论语》文本中有多处体现。“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乡党》)。马厩失火,孔子却只问人不问马,然而马在当时亦为贵重之物。如《左传?庄公十八年》记载,“虢公、晋侯朝王。王享醴,命之宥,皆赐玉五,马三匹”,马被统治阶层用作礼物,同玉石一道赠送,可见马之珍贵。同时马也是一国军事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兵车之战斗力常以马乘之多寡为量,“百乘之国、千乘之国”正是对一国军事力量的概括。此外,笔者愚以为马厩失火,纵使伤人,其人当鲜为贵人,应多是地位较低的守卫之家奴。然而孔子只问人不问马,充分体现了他对人的生命的重视和爱护。尤其重要的是,孔子的这种重视是不论身份、地位的。孔子尊重、爱护一切人,还体现在他的反战思想之中。如“子之所慎:齐,战,疾”(《述而》)。孔子对战争的态度,同面对祭祀、疾病一样慎重严肃。卫灵公询问孔子如何部署军队,孔子则直接拒绝说“军旅之事,未之学也”(《卫灵公》)。在孔子看来,“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子路》)。去除、消灭杀戮行为是孔子政治社会理想的重要目标。这些反对战争的思想,正反映了他对人之生命的爱惜。孔子对生命的珍视还体现在他对死丧、逝者的极其尊重。“见齐衰者,虽狎,必变。???凶服者式之。”(《乡党》)。“孔子看见穿孝服的,虽然平日很亲密,也一定要改变容貌。遇到穿丧服的,在车上俯身表敬意”[1]。《子罕》篇也记载说,“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见也即遇见,既然是遇见,就有偶然性。也就是说所见之人,自然不可能尽是孔子所认识的人。然而对这些穿戴丧服的死者家属、戴礼帽的、或是盲人(哪怕是幼于自己的年轻人),孔子都要站立起来,或是快步走过以示敬意。孔子对他们的遭遇的切身感知,以及严肃的尊重,足以证明孔子是在尊重他们本身,而绝非哪一个有特殊地位的人,或只是熟悉的人。也就是说,孔子这种认真而又严肃的尊重,其实是不论对象的,是无附加条件的,是对人本身的情感。《卫灵公》篇详细记录了,孔子与盲人乐师——冕的见面过程。“阶也”、“席也”、“某在斯、某在斯”,这些短短的、意在引领乐师行走的语词,所体现的无不是孔子对盲人的细微爱护和关照。孔子对这些身处特殊境况的人群(即使是偶遇的陌生人)的尊重,也再次深刻证明他对人的尊敬是普遍的、纯粹的。对于自己所遇见的、任何不幸的人,孔子都会一视同仁地表现出尊重与敬意。因此,这样的尊重、敬意必然是普遍意义上的,必然是超越一切外在条件的,必然是真正的人类之爱,是一种最深切的情感。“人能弘道”则是孔子人文观念的最高形态。这既包含了对人本身的高度尊重与热爱,也表达了对人之为人的深切期望。道是孔子最高理想的抽象性表达,如所谓的“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志于道”(《述而》)。就具体内容而言,孔子所求之道的质就是复兴周礼。所以孔子说“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雍也》)。鲁国正是周朝建立之初周武王分封给周公,由周公之嫡长子伯禽实际受封的领地,而晋国大夫韩暄子“周礼尽在鲁”(《左传?鲁昭公二年》)的感慨,也证明鲁国较为完好地保存了周朝的礼乐制度、文化。春秋末期愈演愈烈的“礼崩乐坏”让孔子痛心疾首,为了实现复兴周礼的社会理想,孔子提出了“人能弘道”,而这实质上也是对周代以来人文精神不断发展,这一历史潮流的顺应和总结。
继殷商而起的周代统治者,在宗教天命观上提出了与殷人完全不同的,“天命靡常”的观念。“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尚书?周书?蔡仲之命》),“天不可信,我道惟宁王(文王)德延(《尚书?周书?君奭》)。”在周人看来,殷政权的覆灭也正是因为其“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尚书?周书?召诰》)。徐复观总结说:“周初人文精神的觉醒,不仅把殷人一般性地‘乃祖乃父’、‘先王先公’,集中到‘克明德慎罚’的文王一人之身,文王在宗教的外衣之下,实质上成了人文精神的象征”[2]。及至春秋时期,尚德思想进一步发展。如“苟非德义,则必有祸”(《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天道无亲,唯德是授”(《国语?晋语》)。德甚至被统治者直接用作自己的代指,如“文王犹勤,况寡德乎?”(《左传?宣公十一年》)。此外,德还是人得以不朽的最高标志,“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这表明(至少在当时的贵族、知识分子看来),德代替天命、鬼神,成为最重要的支配性力量和理想的追求对象。因此甚至有学者提出,这是德的本体意义上的觉悟,标志了由商周神文化向春秋人文化的根本或彻底转型。诚如冯友兰所言,“及春秋之世,渐有人试与各种制度以人本主义的解释。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4年第十六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初赛试卷及参考答案(非数学B类).pdf VIP
- 自考本科《小学综合性学习与跨学科教学》2025年4月模拟题附答案.docx VIP
- 高校教师培训教学设计模板.docx VIP
- 《野外辨别方向》课件.ppt VIP
- 2024年第十六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初赛试卷及参考答案(非数学A类).pdf VIP
-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ppt VIP
- 第42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复赛试题.docx VIP
- 万科示范区验收移交指引.docx VIP
- 唐代僧人的法律规范-政大机构典藏.PDF
- 2025-2026学年高二地理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卷5【测试范围:选择性必修一,第1~2章第1节】(原卷及解析).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