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_4 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初中语文_4 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诵读,理解诗歌内容。 赏读,品味诗歌语言。 悟读,领悟诗人情感。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诵读课文; 品味诗歌语言。 〖教学难点〗: 赏析诗歌凝练的语言。 教学过程:师教授《祖国》,由学生代表组织学习《河流》。 导入: 有一种情感,不分年代,不分国别,恒久纯在。在我国多少仁人志士为此留下很多美文诗篇,甚至为此殉职。屈原不忍直视祖国遭受屈辱,纵身跃入汨罗江;文天祥拒不接受敌人的高官厚禄,留取丹心照汗青……这种情感就是爱国情感,古今中外诵扬的爱国诗篇不计其数,今天让我们学习两首外国诗。(板书课题) 二、明确学习任务。 三、感知诗歌内容,理解诗人情感。 1.了解作者 米哈伊尔·尤里耶维奇·莱蒙托夫是继普希金之后俄国又一位伟大诗人。被别林斯基誉为“民族诗 人”。1841年7月27日,他因病到帕吉戈尔斯克疗养,和这里的退伍少校玛尔廷诺夫决斗而死,年仅27岁。在他短促的27年中创作了400多首抒情诗和一部长篇小说——《当代英雄》(1840)。 2.师配乐朗诵课文,学生思考:诗人把对祖国的感情是怎样的? 生答:爱情。 师生一起讨论爱情的特点:浪漫、炽热、真挚……师板书:爱情 3.学生自由读,找生范读,学生评价朗读效果,注意朗读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思考:诗人对祖国奇异的“爱情”指什么? 生思考讨论交流: = 1 \* GB3 ①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 2 \* GB3 ②对农家生活的热爱 大声朗读诗歌,投影欣赏俄罗斯风光,通过联想和想象,用优美的笔触描摹你最喜欢的期中一幅图。 畅所欲言:诗歌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人深沉真挚的爱国情感蕴含在诗句的字里行间,我们用二重唱的形式读出诗人深挚的情感。 1. 思考:诗中最能体现诗人真挚爱国之情的诗句或词语有哪些? 重点诗句示例: (1)“无论是鲜血换来的光荣,无论是充满了高傲的虔信的宁静,无论是那远古时代神圣的传言……”三个“无论”的作用。 “我可以直看到夜半更深。”“直”字的作用。 生讨论交流。 2.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深刻领悟诗人对祖国真挚而独特的爱。 幻灯片投影:《祖国》发表于1841年4月号的《祖国纪事》杂志。诗歌抒发对祖国“奇异的爱情”,明确否定沙皇统治集团所宣扬的那种虚伪的甚至反动的爱国主义。代表保守的贵族地主阶级利益的斯拉夫派诗人何米亚科夫曾经写了题为“祖国”的诗发表于1839年,认为俄罗斯的伟大就在于俄罗斯人民的“温顺”和对东正教的“虔信”。莱蒙托夫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通过令人感动也令人信服的形象描写,指明真正的爱国主义是同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分不开的。 生齐读诗歌第一结中间三句:“无论是鲜血换来的光荣,无论是充满了高傲的虔信的宁静,无论是那远古时代神圣的传言。”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这几句话的深刻含义。 “鲜血换来的光荣”是指沙皇统治集团用武力取得的所谓“光荣”;“虔信”是指百姓对沙皇的崇拜,农奴主对农奴制坚固长存的信念;“那远古时代神圣的传言”是指对东正教的迷信以及贵族民族主义者的复古倾向。这些虚假的“爱国主义”都无法代替“我”对祖国的“奇异的爱情”。 五、小结: 诗歌发表后,别林斯基称赞它是“一篇最好的普希金式的诗”,杜勃罗留波夫认为诗人达到了“真实地、神圣地、理智地理解对祖国的爱”。 附板书设计: 外国诗两首 学生现状分析 在经过两年的初中学习后,学生语文素养有了一定的提高,也达到了能理解现代文的水平。但诗歌特别是现代诗歌,在语文教学中的比重相对较小,再加上诗歌意象丰富,意蕴含蓄,要真正读懂、读透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情感,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对初中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虽然已有了一定的感悟与鉴赏能力,但对于这两首诗歌,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教读课文,要引导学生了解作品中表现的异国情趣,如俄罗斯风情、黑人种族的文明史。教读过程中,要结合两位诗人各自国家和种族的特点,选用恰当的助读资料,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去认识和理解。把握诗中艺术形象的意义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感情,是教学的重点。由于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中的意境,则是教学的难点。教读中,要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内容及形式特点。 况且,九年级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复习备考,认真品析现代文特别是现代诗歌的时间不多,中考复习割裂了学生对文本的深刻理解。而且,现代诗歌教育在中学语文教育中也不受重视,不少中学生出于应试目的学习现代诗歌,除了书本上的几首诗歌之外,几乎没有接触过其它诗歌,甚至连课本上的诗,也只是呆板地理解。许多中学生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ehuanl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505200300001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