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第 PAGE
第 PAGE 1 页 共 NUMPAGES 1 页
统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劝学》公开课导学案
【学习指引】《劝学》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第10课的第一篇课文,这一课的两篇文章都是我国古代探讨学习问题的名篇。学习这两篇文章时,要通过熟读课文,找出并推敲文中的名句,并在此基础之上把握两篇课文关于学习的主要观点。《劝学》选自《荀子》,劝,即鼓励的意思。荀子通过这篇本章表达了自己对于学习的认识和态度。在学习这篇文章时,要注意把握整篇文章的中心论点,分析并概括荀子从哪些角度去探讨了学习这件事。同时,注意分析本文的论证特色,学习荀子的论证技巧。【素养目标】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虚词,疏通文意,理清文章思路,并背诵全文。2.了解荀子的生平、成就,及其思想主张,积累文化常识。3.了解学习的意义、态度和方法,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4.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学习重难点】学习并掌握本文的论证手法【学习方法】点拨法、探究法。【学习过程】一、知人论世1.了解荀子荀子(约前313~前238),名,末期赵国人。著名、、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官祭酒,后为楚兰陵令。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2.了解《荀子》《荀子》是战国时期荀子和弟子们整理或记录他人言行的哲学著作。全书一共32篇,其观点与荀子的一贯主张是一致的。在前27篇中,也有几篇,如《议兵》、《大略》等可能是他的学生整理而成的。荀子文章擅长说理,组织严密,分析透辟,善于取譬,常用排比句增强议论的气势,语言富赡警炼,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3.解题《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的意思。4.写作背景荀子主张人性本恶,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好利恶害,如果任人顺性发展,人与人之间就会互相争夺,使社会陷入混乱;必须由圣人制定礼义,进行教化,才能使人转而为善,使社会正常安定。所以他认为人性是恶的,而善则是后天人为教育的结果;善不是性,而是“伪”。他强调学习、积累,注重创造良好的社会风气给人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劝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5.了解荀子的思想主张61548;天道自然的思想荀子将“天”、“天命”、“天道”自然化、客观化与规律化,见于他的《天论》一文。“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 在荀子看来,天为自然,没有理性、意志、善恶好恶之心。天是自然天,而不是人格神。他把阴阳风雨等潜移默化的机能叫做神,把由此机能所组成的自然界叫做天。宇宙的生成不是神造,而是万物自身运动的结果。61548;“人之性恶”荀子最主要的努力是确认人在道德修养和治理国家中的主体地位。在道德修养方面,作为前提与起点的,是荀子主张的性恶论。荀子从天人相分的立场出发,否定而人性中先验的道德根据。在他看来,所谓人性就是人的自然本性,是所谓“生之所以然者”。其自然表现为“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其实质就是人天然有的抽象的自然生物本能和心理本能。荀子认为人的这种天然的对物质生活的欲求是和道德礼仪规范相冲突的。他认为人性“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色焉”,如果“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纷乱理而归于暴”。所以说人性是“恶”,而不是“善”。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一)预习检查:1.给加点字注音:木直中绳()輮()槁暴()就砺()参省()须臾()跂()楫()跬步()骐骥()驽马十驾()锲而舍之()金石可镂()螯()蛇鳝()(二)诵读感悟熟读课文,把握节奏,疏通文意。三、文本研究【思考1】解读第一段1.解释下列词语①君子:②已:2.概括第一段的内容及作用。【思考2】解读第二段1.解释下列词语①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中绳:③輮:④其曲中规:⑤虽:⑥有:⑦槁暴:⑧不复挺者:⑨輮使之然也:⑩金:9322;就砺则利:9323;君子博学:9324;而日参省乎己:9325;知明:2.研读第2段,找出三层比喻的本义和比喻义。【思考3】解读第三段1.解释下列词语①跂:②疾:③彰: ④假:⑤利足:⑥致:⑦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我与地坛》优质课教案.docx
-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我与地坛》优质课学案.docx
-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归园田居(其一)》学案.docx
-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我与地坛》导学案.docx
-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6.《赤壁赋》优秀导学案.docx
- 统编版高中语文上册《乡土中国》优质课教学设计.docx
- 统编版高中必修(上)第七单元《故都的秋》简明学案.docx
- 统编版高中必修(上)第七单元《故都的秋》优秀教学设计.docx
- 统编版高中必修(上)《故都的秋》教案.docx
- 统编版高中必修(上)《故都的秋》学案.docx
- 统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乡土中国:“家族”“男女有别”》导学案(教师版).docx
- 统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乡土中国:“家族”“男女有别”》导学案(学生版).docx
- 统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乡土中国》第五课时《礼治秩序》《无讼》导学案.docx
- 统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乡土中国》第三课时《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导学案.docx
- 统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乡土中国》第一课时《乡土本色》导学案.docx
- 统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乡土中国》第一章《乡土社会》导读.docx
- 统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导学案.docx
- 统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上图书馆》优质课教案.docx
- 统编版新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琵琶行》导学案(教师版).docx
- 统编版新教材高一必修(下)《齐桓晋文之事》名师导学案.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