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_《我的第一本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初中语文_《我的第一本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5 PAGE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复习旧课 夯实基础:读读下列词语并解释 幽默(yōu mò): 有趣或可笑而意义深长 凄惨(qī cǎn): 凄凉悲愤 奥秘(ào mì): 奥妙神秘. 翻来覆去(fān fù): 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 温厚(wēn hòu): 温和宽厚 掺和:掺杂混合在一起。 知书识礼:有知识,懂礼貌。指人有文化教养 酷似:极像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我的第一本书》先来看一下同学们上节课的学习情况: 找回昨天的记忆 根据文章的内容,利用下面的句式,请你说说文中讲述的“我的第一本书”是一本什么样的书?(来历、意义、外观等) 这是一本 的书 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明确目标 学习目标 1、品味文章语言,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悟社会人生。 指名读 品味语言 读一读,品一品。 默读课文,把你比较感兴趣且饱含深情的语言找出来, 读一读,品一品。 作者牛汉是诗人,他的散文也具有诗意,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虽然把客观事实清如水、明如镜的忆写出来,语言浅显易懂却也不乏有许多耐人寻味的句子。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把他找出来,读一读,品一品。 研读文章,体会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到一点儿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2、 当父亲听说我把那一半书给了同学时,为什么“深深叹着气”?“我”的父亲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3、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4、 作者的第一本书为什么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 在课文中标出这句子,读一读,品一品。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到一点儿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怎样的?联系下文看,“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是什么?) 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辛酸的,“童年没有幽默”,写其童年生活的艰苦和沉重,不仅自己家的生活是窘困的,几乎所有同学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但是,毕竟是童年,无论生活多么艰苦,也抹不去与生俱来的童年的好奇、天真和淘气,能和小伙伴们在一起,和小动物在一起,回到大自然中间,就是快乐的,而且童年时代只要玩起来,什么困苦都会忘.这就是生命最初的快乐. 2. 当父亲听说我把那一半书给了同学时,为什么“深深叹着气”?“我”的父亲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这深深的叹息,既包含着对儿子做法的默许,也为儿子同学家的生活贫困而深表同情。“我”的父亲是一位知书达理,非常疼爱儿子的父亲。 3、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怎样理解“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的“本”在这里指什么?) 这里的“枉”字可以理解为:白白地,无价值地,无意义地.作者的第一本书,既是求知的第一本书,更是人生的第一本书,如果这第一本书不写出来,那么这几十年的读书和写书(诗)就失去了意义,变得毫无价值了.因为你忘记了知识的源头和人生的起点,你忘记了过去,即忘本了.作者最后说:“人不能忘本”,巧妙地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本”这里指课本 ,那第一本国语教材,也指人生成长历程中最初的最有价值的奠基性的东西.作者所指主要是后者. 4. 作者的第一本书为什么“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 因为作者的第一本书,意味深长。它不仅表明第一次跨进学校大门,走进了知识的世界,更重要的是,那第一本书里镶嵌着父亲的深情、同学的友谊、童年的乐趣和生活的苦难以及在苦难生活中抗争的一段心路历程。它既是求知的第一本书,更是人生的第一本书。 拓展延伸(畅所欲言) 1. 读了本文,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难道仅仅是第一本书的故事吗? 2. 没有课本的乔元贞却考了第一名,父亲也认为他比“我”有出息,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处还特意补述了乔元贞的一生的“出息”:“他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这算得什么“出息”呢?作者为什么要作这样的交代? 1、生活的苦难2、故事的美好3、落后农村的文化4、苦难的历史5、父亲的慈爱、同情心、乐于助人等也让人感动 没有课本的乔元贞考了第一名,说明他是个聪明好学的孩子,这样的孩子是能成大器的,可是他在最需要学习的时候失学了,人生成长的第一个阶梯就这样永远失去了。再加上当地文化、经济的极度贫困和落后,他一辈子只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还能有什么发展可言呢? 我并不比乔元贞聪明,而“我”后来到条件好一些的学校上学去(再后来,“我”读了中学,读了大学,成了诗人)。 人生的对比 板书: 知识改变命运 从文中“我”和乔元贞结局的对比,你懂得什么道理? 板书: 生活是一所大学 书籍是人

文档评论(0)

ehuanl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505200300001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