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PAGE \* Arabic 1 —
苏轼的诗词人生 二、还朝任史馆
二、还朝任史馆 英宗赵曙治平元年(1064)十二月,苏轼由凤翔还朝任史馆,次年苏洵去世,兄弟俩回乡守制三年(1066.04~1068.07),又还朝任史馆。这里神宗赵顼准备实行新法,到四月召王安石进京,任为参知政事,开始变法。称王安石变法,也称熙宁变法。苏轼批评朝廷“求治太急,进人太锐,听言太广。”从此卷入了政汉斗争的漩涡。到神宗赵顼熙宁四年(1071)七月,自请外任,共计六年半的时间,其中还包括三年守制。这里收集了十一首诗词。 (一)凤翔还朝 英宗赵曙治平元年(1064)十二月,苏轼还朝任史馆。 英宗赵曙治平二年(1065)五月,苏轼的妻子王弗病逝,次年苏洵去世,兄弟俩回乡守制三年(1066.04~1068.07)。 神宗赵顼熙宁元年(1068),娶王弗堂妹王闰之。 神宗赵顼熙宁元年(1068),神宗赵顼准备实行新法,到四月才召王安石进京,任为参知政事,开始变法。称王安石变法,也称熙宁变法。 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 苏轼兄弟虽然反对因循守旧,但也不同意变法理论,因此卷入了政争,批评朝廷“求治太急,进人太锐,听言太广。”他赞成“丰财”、“强兵”和限制贵族官僚的子弟,荫补官职而“择吏”的革新主张。苏辙对新法推行过程中,可能出现“吏掾为奸,虽重法不可禁”的局面表示担忧,并且认为严刑峻法会“起为他变”,最终也因批评新法而离开朝廷到陈州(河南淮阳)。 1《授经台(乃南山一峰耳,非复有筑处。)》 剑舞有神通草圣,海山无事化琴工。 此台一览秦川小,不待传经意已空。 【赏析】 前两句突兀而起,首句讲张旭草书与公孙剑舞之神相通,次句言伯牙学琴三年未成,后从师命在蓬莱山练琴终成天下之妙,在内容上似与诗题全无联系,然而正是这两句的铺垫,才使得三四两句之意得以升华。可谓形散而神不散,体现出以意贯通的散文笔法。 总之,苏轼凤翔时期的写景记游诗描绘了关中西部的锦绣河山,表达了苏轼对关中西府自然山水与历史文化的热爱之情;同时也表现出了苏轼反对暴政、关心民瘼(mò,病、疾苦)的仁政思想以及苏轼淡薄名利、超然物外的人生追求,具有极为丰富深刻的思想文化意蕴。【背景】 仁宗赵祯嘉祐七年(1062)大文豪苏东坡授任凤翔府通判。二月奉命分往属县(周至时隶属于凤翔府)减释囚禁,十六日到达周至,办完公事他与友人游览了周至的名胜古迹,沿途赋诗多篇。这首授经台诗,是他登上楼观台(楼观台是道教先祖老子李耳传经授道、著书立说之圣地,是中华道教的发祥地。)的说经台(古称授经台,该台系一座海拔560余米的峰峦,南依秦岭,北瞰渭水,树木葱茏,气势雄伟)时,远眺八百里秦川尽收眼底,苏文豪霎时情绪高涨,大为赞叹,即兴作此诗以记胜。 弟弟苏辙在京城开封作官,听说哥哥在凤翔办事毕后,游览楼观仙都道府后,羡慕不已,写下《次韵子瞻减降诸县囚徒事毕登览》、《次韵子瞻延生观后山上小堂》、《楼观》等诗歌作为互和。 《楼观》:苏辙 老聃厌世入流沙,飘荡如云不可遮。 弟子怜师将去国,关门望气载还家。 高台尚有传经处,画壁空留驾犊车。 一授遗书无复老,不知何苦服胡麻 于是,兄弟俩人一个亲身游历,一个精神云游;一唱一和又写下了《和子瞻读道藏》、《楼观次韵》等诗歌。乘着兴致,苏辙也赶到终南山,于是二人一同游览上清宫。苏轼又写了《上清辞》,弟弟苏辙和之。 苏轼和苏辙还去了唐时玉真公主的别馆,此时已变成延生观,在唏嘘之余,又游览了授经台,并受宫观住持之请,苏轼把自己和弟弟互和的诗句刻在碑上。 英宗赵曙治平元年(1064),苏东坡再次和弟弟苏辙同游楼观,并邀请章子厚一同前往。这次游览他们在《老子显现碑》。阴面刻字56字于其上“章子厚自长安来终南,会轼西还歧下,因同西游南山。轼三年连三至此;然与子厚游,其乐如始至也。甲辰正月十一日,赵郡苏轼子瞻题。”这块碑至今仍在。也就在此时,苏轼站在终南山巅,看着楼观内前人的古碑,楼观外风云的变幻,一时间感慨万千。他觉得此情此景,不正是道德经中所传递清淡的境界吗?于是,他写下《授经台》一首,其字句空灵足以与陶渊明《饮酒其五》中后两句:“此中有深意,欲辨已忘言”相媲美。 在凤翔任上,苏轼瞻仰了道家圣地楼观(今陕西周至),对老子顶礼膜拜。其《楼观》诗中写道:“鸟噪猿呼昼闭门,寂寞准识古皇尊”。并且在《自仙游回至黑水,见居民姚氏山亭高绝可爱,复憩其上》诗中表现出了强烈的留恋之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