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板块古代诗文阅读专题7第2讲鉴赏诗歌的形象课件.pptx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板块古代诗文阅读专题7第2讲鉴赏诗歌的形象课件.ppt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专题七 古代诗歌阅读第2讲 鉴赏诗歌的形象诗歌的形象是指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且寄寓了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这些形象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复杂的情感,暗示着深刻的哲理。扣住诗歌形象是鉴赏诗歌、感受诗情、领悟诗意、体会诗境的基本途径。从近年来的考查题型来看,高考主要从4大角度命题:人物形象鉴赏、景物形象鉴赏、事物形象鉴赏、意象含义(内涵)及作用分析。考点一 鉴赏人物形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包括主观形象(作品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和客观形象(作者描写的人物)。在理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时,要抓住人物的性格、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细节的描写,以及侧面、环境描写的烘托渲染来概括人物的特点,要结合作者的处境和写作背景,分析作者塑造人物的意义。一、鉴赏人物形象“五角度”1.看标题、注释,初步揣摩形象。有的诗歌的标题有极强的暗示性,对于形象、情感都有提示。如《最爱东山晴后雪》,很明显通过标题就可以大体揣测出诗歌塑造了一个热爱自然美景的诗人形象。有的诗歌的注释也有暗示性。如2018年北京卷《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辛弃疾)的注释“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年),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据此可以揣摩,在宋朝正被金朝进攻的时候,作者空有才华而被闲置,词中塑造的是一个悼念与惋惜抗金事业、勉励友人的形象。2.赏景物(意象),分析形象。要抓住诗歌中所描写的景物、运用的意象来分析形象。景物描写能够对人物的心理起烘托作用,是人物心境的直接流露。比如诗歌中若出现“菊”“狭径”“柴门”等形象,则极可能表现的是“远离官场,热爱自然的隐者形象”。3.抓描写,分析形象。要抓住诗歌中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描写,特别是细节描写,仔细分析相应的关键词,探寻人物的形象特点。如“醉眼千峰顶上,世间多少秋毫”,句中的“醉眼”就是一个神态描写,很明显这个描写能够体现出人物的“旷达洒脱”。4.析典故,分析形象。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借他人(事)来比况自己,为用典。比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用典,作者以廉颇自比,雄心不减当年,渴望为国效力,叹无人前来问讯,徒有英雄豪情。5.察意图,分析形象。古人写诗时,通常用含蓄、双关、象征等手法,明言此而实言彼。所以,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有时不能只就文字表面的意思进行分析,要注意体察诗人的写作意图,结合诗人的身世际遇,展开联想,正确分析。比如唐朝诗人秦韬玉的七律《贫女》:“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虽句句是写贫女,其实句句是为不得志的贫士而写,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怀才不遇、寄人篱下的感恨。二、鉴赏人物形象“三步骤”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送子由使契丹[宋]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沙漠回看清禁①月,湖山应梦武林②春。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解题指导】第一步:审题干定答题角度。由题干可知,本题重在分析诗人的性格(人物性格本身就是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考查角度),因此答题时除知人论世外,须从理解诗句传达的情感入手。第二步:结合诗句分析性格(形象)。多角度思考,分点概括分析。首联诗人明显是化用王勃的名句抒情,所以了解王勃的名句,理解其传达的情感是关键。王勃原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慰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一样,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第三步:抓住要点加以概括。苏轼化用王勃这两句诗,显然也有“心胸豁达,坦然面对”的意义。根据以上分析,概括诗人性格,据此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概括即可。【参考答案】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做儿女之态,悲伤落泪。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浣溪沙[宋]朱敦儒①雨湿清明香火残,碧溪桥外燕泥寒。日长独自倚阑干。脱箨②修篁初散绿,褪花新杏未成酸。江南春好与谁看?【注】①朱敦儒(1081—1159),洛阳人,“南渡以词得名”,此词作于流落江南之时。②箨:竹笋的壳皮。从词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做简要分析。【答案】这首词塑造了一个内心悲凉凄苦、落寞怅惘的爱国词人形象。清明时节,凄风苦雨,寒气难耐。白日渐长,一个人寂寞地倚着栏杆,这时光怎么过得如此缓慢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73****783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