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小纲《地平线》中心与音、特性旋律之间的内在联系.docxVIP

叶小纲《地平线》中心与音、特性旋律之间的内在联系.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叶小纲《地平线》中心与音、特性旋律之间的内在联系 摘要:叶小纲的《地平线》是其成名作,已成经典。也是他多部大型声乐交响音乐作品的开端。将交响音乐与诗歌、声乐融为一体,虽然不是叶小纲的发明,但像叶小纲这样长期和大量地采用这种音乐创作形式并铸就出自己特点者,却并不多见。为了探寻中国音乐和现代音乐对《地平线》结构的影响,本文从“多体裁的单乐章表现”角度出发,论述了该作不同于西方经典曲式结构的诸多特点和作曲家的个性化创作结构倾向;又在对“核心材料贯穿”的分析中,阐述了该曲的中心和音、特性旋律片断、节奏音型之间的内在联系、表情和结构作用。 一选题的缘由 研究中国现代音乐,不必只抢“最新作品”。唐代《瀑布联句》注释( 香严闲禅师李忱) 写道: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这首联句对我就有启发———比如叶小纲,他自1985年写成第一部大型声乐交响作品至今,仅我观摩过的此类作品就不下五部 叶小纲的第二交响曲《地平线》———为女高音、男中音和交响乐队而作,是他年青时代的成名作。首演时即很轰动,原因是它气质清新、朝气蓬勃。既有一些20世纪音乐创作的新技术、新理念,但又不失中国音乐文化的根基和中国音乐特色,能够获得比较多听众的喜爱。所以,1993年该作被评为20世纪华人经典也当之无愧。不幸的是随着西方先锋主义音乐思潮在我国音乐界、特别是高等音乐院校的影响,一时间,非先锋技术不写、非先锋风格作品不评的状况也相继出现。创作中采用旋律或调性等,都被视为“陈旧”“太俗”,以致不少学生忽视了对自己民族音乐母语的学习和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一心只惦着向西方“主流音乐”靠拢。在这种极端的学术氛围下,《地平线》的分析研究自然也很容易搁浅。当时文艺界的其他领域好像也大同小异。据《文汇报》2014年8月26日吴越报道: “作家麦家在日前举行的‘第三届南方国际文学周’上谈到,自上个世纪80年代起,我们发现许多小说是没有故事的。如法国的新小说,包括荒诞派小说,这对中国文学打击非常大,产生了自卑心理。原来西方小说已经发展到了不讲故事的阶段。从那以后,文学圈慢慢流行了一种‘病’,以不讲故事为荣……”但谁又想到后来偏偏是以“讲故事”为最长项的莫言在国际文坛获得了诺贝尔奖呢? 音乐也“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当人们正一窝蜂地追求同一类西方现代技术和现代音响并很快地又陷入了新的雷同与单调后; 当大批的音乐爱好者离我们而去时,外来先锋技术和理念在中国所遭遇的“短命”和“水土不服”等,也令我们不由得回望起那些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经典。于是叶小纲的《地平线》等关注人类新时代的大题材和严肃音乐创作,也重新进入我们的视野。我在2004年由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的专著《中国音乐结构分析概论》中,虽然曾经提到过《地平线》的多调性写作技术,但毕竟没有专门就该作进行过较为整体的观察和系统的分析。可喜的是今年我在《音乐生活》3月号看到了一篇《叶小纲〈地平线〉分析》的文章( 作者是李虻和易为) ,从而引发了我再次研究《地平线》的兴趣。我认为,好作品从来都应该有人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正是在这样相互讨论和促进中,学术研究才得以深入。对贝多芬等西方经典作曲家的作品如此,对当今我国作曲家的新作更当如此。所以,我再次翻出人民音乐出版社七年前发行的《地平线》总谱,在回望中,为自己的研究再补上一笔。 二、多体裁音乐的单乐章结构 《地平线》的音乐创作是建立在作曲家对西方交响乐队气势宏伟、色彩丰富和长于多声部表现的理解,以及他所熟悉的中国民间音乐和且歌且舞等非常生活化的双重审美基础上的。所以,在这部作品中,他加了声乐,其结构也有许多不同于经典交响音乐之处。作品描绘了雪域高原壮观的自然环境和藏族人民古朴、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风貌 从宏观结构看,这是一部单乐章的交响 - 声乐作品。李虻和易为在文章中对该作的基本曲式是这样界定的: 其文字方面还对各部分的次级结构进行了具体分析。大体是,第一部分为二段体结构; 第二部分( 中部) 为具有展开性的二段体结构; 第三部分( 再现部) 为动力再现( 详见原文) 。 在此,我不想就乐曲的次级曲式界定进行具体讨论,仅就其不同于经典复三部曲式的那些现象谈谈我的看法。经典的复三部曲式特点在于分层累积、对比和再现。其三大部分之间,以及次级结构间都很少用“连接”等过渡性写法( 只有在从“中部”转回“再现部”时,才用连接过渡) 。而在上图中,“连接”不仅出现在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之间,而且还广泛地出现在A、B、C、D等各次级结构之间,这些模糊各级曲式之间界限的做法,不仅影响了次级曲式的属性,而且从整体看,也与西方历史上主要用于世俗性舞曲、谐谑曲或进行曲体裁结构相结合的、主要是通过不同乐曲的外部联合而结构的复三部曲式的结构特征相

文档评论(0)

lczslgy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