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张维屏及其诗作《新雷》
张维屏及其诗作《新雷》
张维屏 (1780-1859 年 ),字子树,号南山,又号松心子,晚 号珠海老渔, 广东番禺 (今广东省广州市 )人。嘉庆九年 (1804 年)中举人,道光二年 (1822 年)中进士,因厌倦官场黑暗, 于道光十六年 (1836 年)辞官归里, 隐居“听松园”,闭户著述。 张维屏少时就有诗才,闻名乡里。鸦片战争爆发后,张维屏 目睹英国对中国的野蛮侵略,激发了爱国热情,写出了歌颂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三元里》 ,赞扬陈连升、葛云飞、 陈化成捐躯报国的《三将军歌》等。这些诗篇在当时流传很 广,影响很大,成为鼓舞爱国主义的有力武器,在中国文学 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研究鸦片战争史的可贵资料。已 故的著名文学家阿英 (钱杏邨 )曾称赞张维屏的这些诗是鸦片 战争中“最具有灿烂不朽光辉”的“英雄史诗”。
张维屏生平
张维屏(1780〜1859年10月13日)清代官员、诗人。字子 树,号南山,因癖爱松,又号松心子, 晚年也自署珠海老渔、 唱霞渔者,广东番禺人。 嘉庆九年 (1804) 中举,道光二年 (1822) 成进士。此后在湖北、江西任州县地方官,一度署理南康知 府。为官清廉,终因不耐官场的腐败,于道光十六年 (1836) 辞官归里。
其父曾任四会县学训导,张维屏从小接受家庭教育,少年时 即以能诗名, 13 岁时名列番禺县童子试榜首, 知县吴政达赞 赏其才华,取《毛诗序》“南山有台,乐得贤也”之意赐名“南 山”。张维屏于嘉庆九年 (1804) 中举后,首次进京赴考,诗坛 大家翁方纲阅其诗作,惊呼“诗坛大敌至矣!”再度赴试时, 翁方纲为他和黄培芳、谭敬昭等三位岭南诗人之诗集作《粤 东三子诗序》 ,从此“粤东三子”的文名得到显扬。张维屏曾与 林伯桐、黄乔松、谭敬昭、梁佩兰、黄培芳、孔继勋筑云泉 山馆于白云山,人称“七子诗坛。” 道光二年 (1822) ,43 岁的张维屏四度会试终成进士, 署湖北 黄梅知县。他勤政爱民,莅任第二年夏天,江水决堤,他亲 自乘小舟勘察水情,散发干粮赈灾,竟被洪水冲走,幸挂树 梢而不死。老百姓为之歌曰:“犯急湍,官救民,神救官。” 道光四年( 1824 )调任广济知县,他不愿向百姓征收漕粮, 引疾求退未成,调署襄樊同知。过三年,返粤丁父忧,次年 迁家回清水濠故里。道光九年( 1829 ),他被聘为学海堂学 长。居家数年,致力于教育事业。道光十年( 1830 ),张维
屏丁忧服阕,同林则徐、 黄爵滋、龚自珍等在北京结“宣南诗 社”。后又出任了几年的地方官员,但他最终看透官场腐败, 产生“一官无补苍生,不如归去”的念头,终在道光十六年 (1836 )五十七岁时告病辞归广州, 赁居河南花地潘氏别业 东园。他将所筑小园名为“听松园”,于松涛间悉心著述讲学、 游园吟诗。道光十九年( 1839 )林则徐在广东禁烟时专门拜 访,征求禁烟对策。鸦片战争爆发后,张维屏写下反对外敌 侵略、赞颂人民抗战的不朽诗篇,其中《三元里》和《三将 军歌》最为著名。咸丰九年( 1859 )九月十八日( 10 月 13 日)病逝于清水濠,葬于广州城东北银坑岭,临终留下时人 争传之绝笔: 烟云过眼总成空,留得心精纸墨中。书未刻完人已逝,八旬 回首惜匆匆。
偶堕尘寰八十年,飘然归去在罗天。松溪花棣常游处,或者 诗魂系画船。 《新雷》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 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注释
① 新雷:春天的第一个雷声,象征春天的莅临。古人认 为雷是动生万物的。《易经•说卦》:“雷以动之,风以散之, 雨以润之。”《尔雅义疏•释天》引《说文》云:“雷,阴阳薄 动,雷雨生物者也。”此题当取其义。
② 造物:指天。古人认为天是创造万物的。 《庄子•大宗 师》:“伟哉夫造物者,将以予为此拘拘 (一作区区 )也。”无言 却有情:古人以为天虽无言,但能潜运万物。 《论语•阳货》: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每于: 八匕八匕 /亠 常常在。
③ “千红万紫安排著”,说明事物具备了变化的内在根据, 但没有一定的外部条件一“新雷”,这种变化也不可能实现。 此诗通过对新雷的呼唤,生动地阐明了外因对于事物变化的 重要作用。与“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同出一理
④ 此二句言:“造物”早已安排好了万紫千红,只等春雷 一响,百花就将竞相开放。《新雷》诗写的是迎春的情景。 物”就是大自然。大自然虽然不言,但是是有感情的。这不, 冬寒尚未退尽,春天已经悄悄地来临了。百花园里万紫千红 的花朵都已准备就绪,只待春雷一声,就会竞相开放。这首 诗不仅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赞美,更重要的是抒发了 对社会变革的热切期待。
大自然虽然不会说话,但有感情。这不,冬寒尚未退尽, 春天已经悄悄来临了。百花园里万紫千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