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中国古典文献学教学课件-第六课 辑佚学.pptVIP

中国古典文献学教学课件-第六课 辑佚学.ppt

  1. 1、本文档共3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辑佚优劣的标准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总结为四条: 佚文出自何书,必须注明;数书同引,则举其最先者。能确遵此例者优,否则劣。 既辑一书,则必求备。所辑佚文多者优,少者劣。 既须求备,又须求真。若贪多而误认他书为本书佚文则劣。 原书篇第有可整理者,极力整理,求还其书本来面目。杂乱排列则劣。 刘咸炘《辑佚书纠缪》: “漏”:辑录而不遍检全书; “滥”:本非佚文而指鹿为马; “误”:不审时代,据误本、俗本; “陋”:不辨体例,不考源流。 辑佚四弊 疏于考辨,收入伪作; 张冠李戴; 有遗漏或重出; 残篇拼接有误或者不当; 误读原书而致误收; 不注明出处。 辑佚工作应避免的问题 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 取材明梅鼎祚《文纪》、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共收唐代以前作者3497人,分代编次为十五集。 任大椿《小学钩沉》 黄奭《黄氏逸书考》 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 几部重要的辑佚书 一、用自己的话解释以下术语。    1. 辑佚 2. 辑佚学   二、说说我国文献散亡的主要原因。   三、辑佚的主要方法和步骤。   四、尝试查找一部佚书,进行辑佚工作。 练习题 谢谢听讲! 壹 贰 概述 辑佚的方法 曹书杰. 中国古籍辑佚学论稿.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喻春龙. 清代辑佚研究.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张升. 永乐大典流传与辑佚研究.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郭国庆. 清代辑佚研究. 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陈登原. 古今典籍聚散考. 上海:上海书店,1983 施廷镛. 清代禁毁书目题注. 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参考书目 第一节 概述 一、辑佚 二、辑佚学 三、辑佚史 (一)文献亡佚与辑佚的产生 马端临《文献通考·自序》: “汉、隋、唐、宋之史,俱有艺文志。然《汉志》所载之书,以《隋志》考之,十已亡其六七;以《宋志》考之,隋、唐亦复如是。” 亡佚原因: 本身质量问题 自然灾害(火烧、水浸、鼠啮、虫咬、霉变等) 人为因素(禁毁、兵燹) 一、辑佚 历史记载: 《隋书·牛弘传》记载,隋代牛弘上表隋文帝请开献书之路→“五厄” 明代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十厄” 重大文献损失事件: 1. 秦始皇焚书 2.西汉末年战乱 3.东汉末年战乱 4.西晋末年惠怀之乱 5.侯景之乱与梁元帝焚书 6.隋末兵燹 7.安史之乱 8.黄巢起义 9.靖康之难 10.南宋末年,元军破临安 11.乾隆禁毁 12.太平天国起义 13.英法联军纵火圆明园 14.日本侵华战争 15.“文化大革命” (二)何谓“辑佚” “辑”,《说文》释为“车舆也。从车,咠声”。段玉裁云:“舆之中无所不居,无所不载,因引申为‘敛’义。”即收敛之义。 “辑”又通“集”,收集、编纂的意思。 《汉书·艺文志》解释《论语》时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二)何谓“辑佚” “佚”,《说文》释为“佚民也,从人,失声”。 段玉裁注补充说:“许作‘佚民’,正字也。作‘逸民’者,假借字。”指出“佚”通“逸”,称遁世隐居的人。后引申为散失、失落之义。 文献中“佚”字常构成“佚书”、“佚诗”、“佚文”等词,指散佚的作品。 (二)何谓“辑佚” “辑佚”又作“辑逸”、“辑遗”,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综上,从现存文献中辑录已经散佚的文献,以求完全或部分恢复散佚文献原貌的古籍整理工作,简称辑佚。古代或称“钩沈”。 一是原书尚存,但有短缺,从其他记载中辑录补充; 二是原书已佚,而在他书中尚有全书或片段保存,可据以钩沈重现或辑录复原。 宋人郑樵《通志·校雠略》中有《书有名亡实不亡说》,是最早提倡和研究辑佚理论与方法的文献,标志着辑佚学的发端。 辑佚作为一门独立之“学”被认识,始于晚清。 曹书杰《中国古籍辑佚学论稿》始明确提出“辑佚学”的概念。 辑佚学是研究辑佚活动的基本规律,总结辑佚整体活动过程、原则、方法及相关问题的一门学科。 二、辑佚学 (一)宋代辑佚——辑佚的起源问题 王鸣盛、章学诚谓起于宋人王应麟(《校雠通义·补郑》) 昔王应麟以《易》学独传王弼,《尚书》止存伪《孔传》,乃采郑玄《易》注《书》注之见于群书者,为郑氏《周易》,郑氏《尚书》注;又以四家之《诗》,独《毛传》不亡,乃采三家《诗》说之见于群书者,为《三家诗考》。嗣后好古之士,踵其成法,往往缀辑逸文,搜罗略遍。 三、辑佚史 (一)宋代辑佚——辑佚的起源问题 叶德辉谓起于宋人陈景元(《书林清话》卷八〈辑刻古书不始于王应麟〉) 古书散佚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