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中国古典文献学教学课件-第五课 编纂学.pptVIP

中国古典文献学教学课件-第五课 编纂学.ppt

  1. 1、本文档共6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附益 古书传世久远,展转传钞;在传钞过程中,加入了许多后人附录的文字。 ——张舜徽《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P195 伪托 故意托名以传其书 内篇和外篇 编纂 一曰:编书之人记其平生行事附入本书,如后人文集附列传、行状、碑志之类也。 二曰:古书既多后人所编定,故于其最有关系之议论,并载同时之辩驳,以着其学之废兴,说之行否,亦使读者互相印证,因以考见其生平,即后世文集中附录往还书札赠答诗文之例也。 三曰:古书中所载之文词对答,或由记者附着其始末,使读者知事之究竟,犹之后人奏议中之录批答,而校书者之附案说也。 四曰:古书之中有记载古事、古言者,此或其人平日所诵说,弟子熟闻而笔记之,或是读书时之札记,后人录之以为书也。 五曰:诸子之中,有门人附记之语,即后人之题跋也。 ——《古书通例·古书不皆手着》,P119 编纂:附益 著作之伪托: “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乱世闇主高远其所从来, 因而贵之;为学者蔽于论而尊其所闻,相与危坐而称之,正领而诵之,此见是非之分不明。” ——《淮南子·修务训》 传注家之伪托: “有些古书,原来是找不到作者主名的。到了某一时期,有人替它作注解了。顾虑到自己的注解,不足取重于当世。于是把原书假托为远古最有大名的人所作,来提高自己作注的地位,这也是古代著述界常有的事。” ——张舜徽《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 编纂:伪托 出于附益和伪托: 如赵岐《孟子题辞》称《孟子》“又有《外书》四篇:《性善辩》、《文说》、《孝经》、《为正》,其文不能弘深,不与内篇相似,似非《孟子》本真,后世依放而托之者也”。 夫周秦子书之有内外篇,犹后世诗文之有内外集也。古人著书不自收拾,往往甫得一二篇,即由学者传录,故无定本。自淮南王安、司马迁,始自定篇目。汉魏以后人著作,多效法之,故出于后人编定者盖少。惟诗文持以应世,时时增益,日出而不已,必至身后始能收拾编为全集,与古之诸情事颇肖。故其体例往往相同。凡人之作诗文,有不及存稿者,有自以为不满,随时删去者。其编集之时,若出于其子弟门人及朋友之手,则去取谨严,此类皆所不收。传之既久,后人偶得遗稿,惜其放失,则又搜辑成帙,或遂重为编定,杂入原书卷第之中。其较为矜慎者,乃不敢以乱原次,别编之为外集。 ——《古书通例·古书之分内外篇》,P115 编纂:内篇、外篇 余嘉锡《古书通例》 张舜徽《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 “了解古人写作中的一般现象” “认识古人著述体要” 参考书目 第二节 分论 一、别集编纂 二、总集编纂 三、类书编纂 四、丛书编纂 (一)别集与作者之意 1、别集 别集是个人诗文集,与总集、诗文评等一起构成四部中的集部,与经、史、子三部相区别。 别集的收录范围在宋以后日益混杂,甚至出现涵括个人全部著述的大全集、四部稿。《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四十八集部总叙:“四部之书,别集最杂。”然而,别集的基本特征仍然是一位作者的诗文作品的结集。 一、别集编纂 2、作者之意 从编纂的角度看,作者之意的问题就是编者与作者手稿之间的距离问题。 情况有三:   其一,编者就是作者。   其二,编者与作者存在直接联系。   其三,编者与作者没有联系。 2、作者之意 学者对此问题的关注与担忧: 明人叶盛:“古人制作,名集编次,多出于己,各有深意存焉。” 清人郑板桥自定《板桥集》,自行手书上版刊行,并附有题识:“板桥诗刻止于此,死后如有托翻板,将平日无聊应酬之作改窜滥入,吾必为厉鬼,以击其脑。” 真伪问题 文献来源是最重要的依据 多闻阙疑 2. 去取问题 3. 异文问题 两存原则 4. 编次问题 先唐旧集流传久远,难寻作者之意;宋人别集略依时地先后,多具编年之意;明人别集分体纂列,多见辨体意识。 5. 文本附属的问题 文本的附属包括作者自己完成的题目、序言和注释。 (二)别集编纂的注意事项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八十六总集类小序,在综览历代总集的基础上总结说: “文籍日兴,散无统纪,于是总集作焉。一则网罗放佚,使零章残什,并有所归; 一则删汰繁芜,使莠稗咸除,菁华毕出。” 二、总集编纂 总集的体例是关键问题 总集可分全集和选本二类: 编纂宗旨上: →全集的编纂注重文献的完备, →选本的编纂则注重选录的标准。 文献学角度: 总集的编纂主要讲的就是全集的编纂,而选本的编纂在很多时候应该归入文学批评史的范畴。 二、总集编纂 (一)全集编纂的主要成果 总集的编纂始于先秦《诗经》其后影响最大的是南朝萧梁萧统的《文选》。 最早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