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公开课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咬文嚼字公开课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 导语:有的书只须粗读,而且有时受种种条件 (如时间 ) 限制,也只能粗读,但粗读并不意味着不把握要旨,还是要 做到会意。有的书必须细读,如文艺欣赏,只有咬文嚼字, 涵泳品味,才能沉潜其中。以下是品才网小编整理的咬文嚼 字公开课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参考! 咬文嚼字公开课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 导入: 打一谜语让同学们猜:小老鼠看书 -- 咬文嚼字 小老鼠学习的精神应该推广:把书吃掉,消化掉,成为 一个很有品位的小老鼠。 一、解题 “咬文嚼字” 一般解释为: 过分地斟酌字词 ( 死抠字眼, 不领会精神实质 ) 。作者 赋予这个成语一种新的意义,就是 在文字运用上“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 作者提倡“咬文嚼字” ,认为语言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密 切关系,文字的优劣要从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表现的意境 上去辨别,文字的运用,要从思想感情的透彻、凝练、创新 入手。 二、作者介绍 朱光潜 (1897-1986) ,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 家。 笔名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 和奠基者之一。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 《西方美学史》是 朱光潜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我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美学 史著作,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代表了中国研究西方美学 思想的水平。朱光潜信奉“三此主义” ,即此身,此时,此 地。“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 推诿给旁人。 ”“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 就得在此时做, 不拖延到未来。 ”“此地 ( 我的地位、我的环境 ) 应该做而且能 够做的事, 就得在此地做, 不推诿到想象中另一地位去做。 ” 这是朱光潜不尚空谈、着眼现在、脚踏实地的治学精神的体 现。他的座右铭: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 主要代表作有: 《文艺心理学》 《谈美书简》 《给青年的 十二封信》 三、课文分析 《咬文嚼字》全文 8 段, 1—7 段是文章的主体,为第一 部分。 8 段表明文章的主旨,是文章的第二部分。 第一部分可以分两层。第一层 1— 5 段,说明文字与思 想感情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这一层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举三组典型例子,从三个 方面说明三层意思。第 l 、2 段为第一层次。文章开头先举 郭沫若听从一位演员的建议,把“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 ” 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 ”通过这个例子研究炼字的道 理。说明“你是什么”句式, “不带情感判断” ,而“你这什 么”句式则“表现着强烈的情感” 。朱光潜先生为了证明不 同句式可以有不同意味的道理,不是只作理论上的分析,而 是又列举了《水浒传》中石秀骂梁中书、杨雄醉骂潘巧云所 用的“你这什么”句式以表达极端憎恶的感情的例子。 第二层次 3、4 段,列举了《史记》中李广射虎的例子。 《史记》原文原本很精彩,但是王若虚在《史记辨惑》里说 “凡多三石字” ,他把三个石字删了,其中一例是“尝见草 中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朱光潜先生指出“在表 面上看,改得似乎简洁些” ,但却失去了原文中“发现错误 而惊讶的意味” 、“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 。朱先生告 知人们:文字的“增”或“减”需要人们“细心玩索一番” , 才会感到它们意味的不同。 第三层次 5 段,列举了唐代大诗人韩愈和贾岛“推敲” 诗句的佳话。独辟蹊径,充分利用联想和想象,有理有据地 分析“推”和“敲”对全诗意境的不同作用。贾岛当时究竟 想到了“推” 还是“敲”,都是他思想情感的 “外化”。因此, 朱光潜先生对有些人“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 些或漂亮些”实在是“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关 系”,“在文字上推敲, 骨子里实际是在思想情感上 ‘推敲”。 这一层作者从文字、词语的表层入手,句式的变化、文 字的增删、词语的选择,这些可见的语言现象背后带动的都 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语言外表的锤炼反映作者 ( 或者读者 ) 思想内核的锤炼,只有咬文嚼字,别无他法。它强调了咬文 嚼字的必要性。 第二层 6—7 段,作者旨在回答咬文嚼字的重要意义。 第 6 段先从文字的意义上分析,它具有“确定”和“控 制”的难处。当然“确定”是基 础,“控制” 是难点, 也是目的。 要想控制文字的意义, 非得了解文章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不可。 “直指 意义易用,联想意义却难用” 。因为联想意义浸透了作者的 个性。朱光潜先生信手拈来的 “烟”的不同意义。 苏东坡 《惠 山烹小龙团》 的三四句阐明了捕捉联想意义, 抓住这“游离” 的,不易控制的“甚至于支离”的“怪物” ,的确需要作者 的艰苦劳动, 同时还必须有相关的背景知识: 例如“小龙团” 茶触发了“天上小团月”的联想。可见联想起来的难处,但 是,“难处就在含混中显得丰富” 。点击了、 激活了这一难点,

文档评论(0)

shidaihuay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