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二单元《孙悟空大战红孩儿》教案.docxVIP

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二单元《孙悟空大战红孩儿》教案.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孙悟空大战红孩儿教案 一、 学习目标: 1、 了解《西游记》的基本内容; 2、 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3、 分析作品的现实意义 二、 教学重点: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三、 教学难点:分析作品的现实意义 四、 教学设想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长篇小说之一,又是一部神 魔小说,它以曲折、幻想的方式反映社会生活,因此,对它 的内容、结构、艺术成就、人物形象等都应有一定的了解。 《孙悟空大战红孩儿》虽只是节选,但是人物的塑造却非常 鲜明。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僧的性格特点都通过各自 的言语、行为表现的生动形象。特别是孙悟空,他是一个〃 三位一体〃的人物,在他身上,猴性、人性、和神性完美的 结合在一起。在唐僧的领导下,师徒四人团结一起,经历了 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回了真经。这一集体的力量对当今的 中学生应有一定的意义。《西游记》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绚丽 多彩的神魔世界,然而,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是一定社会生 活的反映,通过《西游记》中虚幻的神魔世界,我们处处可 以看到现实社会的投影。 五、 教材分析 在《孙悟空大战红孩儿》这篇课文中,红孩儿和孙悟空 斗智斗勇,情节曲折复杂,而且师徒四人的性格特点都表现 得生动形象,特别是孙悟空,在他身上,猴性、人性、和神 性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人性的孙悟空,有自信、细心、警觉 等这些优点,也有着凡人的一些缺点,比如容易急燥、冲动, 把分析孙悟空这一形象,作为对其他人物分析的范例,可收 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虽然由于师徒四人的性格特点的不一 样,导致了他们之间的矛盾众多,但还是在唐僧的领导下, 师徒四人团结一起,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回了真经。 《西游记》的作者是带着一种强烈的入世精神观来描绘神幻 世界,因此,对于社会生活有所揭露和批判。 六、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书本和电视及网络对《西游记》的主要内容已 经有了充分的了解,对本课的兴趣相当浓厚,在预习时非常 自觉。对小说知识也有了初步的了解,不过没有深入思考过 本课的相关知识。 七、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演绎法 八、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老师给大家唱一首歌,大家先来听一听。(清唱动画片 《西游记》的片头曲)这首歌跟哪部名著有关?(生答《西 游记》)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西游记》中的作品。 (板书“孙悟空大战红孩儿”) 二、 知识积累 1、介绍作品 《西游记》是一部古典神魔小说,“四大名著”之一。 主要描写的是孙悟空保唐僧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 故事。表现了惩恶扬善的古老主题。 成书于16世纪明朝中叶,自问世以来在中国及世界各 地广为流传,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中国,乃至亚洲部分地 区西游记家喻户晓,其中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僧等人 物和“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火焰山”等故事尤 其为人熟悉。几百年以来,西游记被改编成了各种地方戏曲, 及电影、电视剧、动画片、漫画,版本繁多。在日本等亚洲 国家也岀现了以孙悟空为主角的文艺作品,样式众多,数量 惊人。 在中国古代小说中,《西游记》是一部思想性和艺术性 都臻于第一流的伟大作品。 它也是明代长篇小说的重要流派之一神魔小说的代表 作。 它在神魔小说中的地位,相当于《三国志演义》之于历 史演义小说。 2、介绍作者 吴承恩(约1500—约1582),中国明代小说家。字汝 忠,号射阳山人,先世江苏涟水,后徙淮安府山阳县(今江 苏省淮安市楚州区)人。他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后败落为小 商人的家庭,曾祖吴铭、祖父吴贞曾分别任过县学训导、教 谕。其父吴锐,家境贫寒,以经营绸布为生。虽身为商人, 却喜读书,六经诸子百家莫不观览。 吴承恩自幼敏慧好学,聪明过人,博览群书,年轻时即 以文名著于乡里。《淮安府志》记载他“性敏而多慧,博极 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早年曾希望以科举进身,但他科 考不利,至中年以后才补上“岁贡生”。后流寓南京,长期 靠卖文补贴家用。晚年归居故里,放浪诗酒,贫病以终。 吴承恩自幼喜欢读野言稗史,熟悉古代神话和民间传 说。科场的失意,生活的困顿,使他加深了对封建科举制度、 黑喑社会现实的认识,促使他运用志怪小说的形式来表达内 心的不满和愤懑。他自言:“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 鬼,实记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 3、题材背景: 唐僧取经是历史上一件真实的事。大约距今一千三百多 年前,即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年仅25岁的青年和尚 玄奘带领一个弟子离开京城长安,只身到天竺(印度)游学。 他从长安出发后,途经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过高昌国 时,那里的居民非常推崇佛教,国王见他们是从大唐来的和 尚,非常高兴,愿封他们为护国法师,加上黄金百两、骏马 千匹。弟子动摇了,最后留在了高昌国,而玄奘偷偷溜了出 来向西逃去。不料被高昌国士兵截住。没想到他们是前来护 送玄奘西

文档评论(0)

dongguiy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