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对“新月派”的批判与论争 这一时期“新月派”的理论家是梁实秋,他的文艺观的核心是:文艺乃是人性的反映。用“人性论”对抗“左联”同人的“阶级论”。 这次批判与论争的实质是无产阶级的阶级论与自由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在文艺思想战线上的第一次直接较量。批驳最有水平的是鲁迅。 三、对“自由人”与“第三种人”的批判 “自由人”的代表人物是胡秋原。“第三种人”的代表人物是苏汶。 他们文艺思想的核心就是“文学与艺术,至死是自由的”,否定文艺有政治意识与目的。 这次批判,也是无产阶级文艺思想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文艺思想的批判。 批判最有力的是鲁迅。 四、对“论语派”的批判 “论语派”,因1932年9月创刊的《论语》半月刊而得名。主要成员有林语堂、周作人。 他们的文艺观是“不谈政治”,“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提倡幽默、闲适的小品文。 这也是无产阶级文艺思想对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文艺思想的批判。批判最有力的还是鲁迅。 第四节 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 左翼、京派、海派三大文学派别(潮流) 文学题材和表现角度的新开拓 从抒情为主到偏重叙事 艺术表现上的新特点 民族风格与时代审美特征的结合 第二编 第二个十年(1928年-1937年6月) 第五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二) 第一节 1930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 左翼文学与民主主义、自由主义文学的各自发展、演变,构成了1930年代现代文学的基本面貌,他们之间文艺思想上有差异和斗争,文学创作上互相竞争,共同活跃着1930年代的文坛。 国民党当局党制文化与党制文学没有形成气候。“三民主义文学”一纸空文。“民族主义文艺运动”遭到左翼作家批判。 第二节 革命文学论争和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思潮 一、“革命文学”提出的历史过程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形成运动,是在大革命失败以后,即1927年以后。但“革命文学”的主张,却早在“五四”以后即被提出。在形成“运动”之前,“革命文学”的提出,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21年—1922年 1921年8月《评论之评论》一卷四期上,发表了西谛(郑振铎)的《文学与革命》等五篇论文,讨论提倡革命文学的问题。但由于主观、客观条件未具备,所以,未曾引起什么反响。 第二阶段:1923年—1925年 这一阶段早期共产党人邓中夏、恽代英、肖楚女、沈泽民等在党的理论刊物上较为具体地提出了一些革命文学的主张。 其主张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 (1)初步接触到了文艺的性质以及文艺与生活的关系。 (2)提出了新文学的任务。 (3)提出了应该参加“革命的实际活动”,培养“革命的感情”的主张。 (4)提出了建立反帝、反封建文学的联合战线的主张。 第三阶段:1926年—1927年 1926年,郭沫若发表《革命与文学》一文,提出了“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写实主义文学”的口号。尽管当时有人著文响应,但革命文学的讨论并没有广泛展开。 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及论争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首先是由创造社、太阳社发起的。1928年8月,创造社的主要成员,除了郭沫若、成仿吾外(郭沫若此时正流亡日本),又增加了刚从日本回国的李初梨、冯乃超、彭康、朱镜我等人,实力又有了增加。太阳社,是1928年在党的领导下成立的革命文艺团体,主要成员有蒋光慈、钱杏邨(阿英)、孟超等人。 当时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文章 主要有冯乃超的《艺术与生活》,成仿吾的《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蒋光慈的《关于革命文学》,李初梨的《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等。 其主要观点包括: (1)指出革命文学的产生,决定于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动。(2)提出了文学是有阶级性的,是阶级斗争的工具,革命文学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主张。(3)要求革命文学家必须“获得辩证法的唯物论”,“克服自己的小资产阶级的根性”,要求革命文学“以工农大众”为“对象”。(4)明确规定了革命文学的内容和形式。 但其理论和行动又有明显的错误: (1)他们中有的人错误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不承认当时的革命处于低潮,认为,中国革命的性质,已经不是单纯的民族或民权的革命了。基于这样的认识,他们对五四文学革命的性质,对五四以来的文学创作,包括鲁迅的创作,作出了错误的评价。如阿英《死去了的阿Q时代》等。 (2)在文艺思想上也散布了一些片面的论断: 如,A、“不怕他昨天还是资产阶级,如果他今天受了无产者的洗礼,那他所做的作品也就是普罗塔利亚的文艺。”把人的思想改造看得过于简单。B、强调文艺的社会作用,却忽视文艺自身的特点。C、强调浪漫主义,忽视面对现实的战斗;强调主观忽视客观的“革命罗曼蒂克”。 (3)攻击鲁迅 攻击已经不是学理性的批评,而是侮辱性的漫骂。如,称鲁迅是“老生”(成仿吾一次文章误排,将“老人”排成了“老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