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毫无悲悲切切之感。韦庄的行迹遍及大半个中国,是唐末乱世典型的漂泊者,他的这句诗,最能表现唐代士子气度。但是乡思、功名两不弃,自然会让许多诗人不约而同地将这份苦闷转入到梦境,以此寄寓自己现实中的困惑、矛盾和失意之情。韦庄一生又是饱历艰辛,读书时数米而炊,秤薪而爨,加之早尝寇乱,间关顿踬,其漂泊流浪之苦、去乡怀国之痛的体验不可不谓深刻,这些在他的诗作中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六十二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五点 二十六分。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孤灯所具有的悲剧意味,透露出诗人的孤独与无奈,而“斜月”意象的加入,使诗人的感伤表露无疑。那是一种凄然的美,仿佛万籁俱寂之夜,只有一盏孤灯,诗人企图在黑夜中寻找寄托,然而醒来时却是斜月相迎,此情此景让人愈加惆怅。羁旅漂泊本是人生常有的际遇,而在离乱的时代更不足为奇。诗人善于从内在的角度契入,以其深刻的感悟力和独特的 第六十三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五点 二十六分。 (2)“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解析 本题以理解前后词句的关系的形式来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和对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这两句实际都是考查理解前后词句的关系。“就砚旋研墨”的意思是就用它来研磨香墨,书写别情。而用来研磨的是前句“临窗滴”下的“泪”。同样,正是前有“泪”的“滴下”,才有了后文的“红笺为无色”,虽有夸张,却情真意切。 第三十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五点 二十六分。 答案 关系是:“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 原因是:红笺被泪水浸湿。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第三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五点 二十六分。 【试题评点】 该题两问,考查的都是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第一问问的是两句的关系,先要读懂两句写的是什么。“泪弹不尽临窗滴”,字面主语是“泪”,内容上的陈述对象是内心的思念。“就砚旋研墨”,是到砚边去写信,泪水滴到砚台里顺便就研了墨。第二问问的是原因,一个“渐”字,点明泪流不止,泪滴红笺,时间长了就“无色”了。 第三十二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五点 二十六分。 新课标卷善于从关系处设题,从2010年高考第(2)题第一问到2011年高考第(2)题问“情景关系”,问得都很明显。2012年问得似乎太宽泛了,让考生无从下手,不能不说在命题上有点小失误。 第三十三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五点 二十六分。 4.(2013·新课标全国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 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第三十四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五点 二十六分。 鉴赏 这首诗的题目为“次韵雪后书事”。“次韵”,是旧时古体诗词写作的一种方式,是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也就是说,这首诗是一首和诗。和诗是朋友之间用诗相互酬答的一种方式。这种朋友之间的相互酬答,既可以是面对面的,也可以是身在异处通过书信的形式来进行的。根据诗中的“折寄遥怜”“相思”“独自回”等词可知,这首诗显然属于后者。“书事”中的“书”是书写、记录的意思,“书事”就是记事,也就是说,这首诗是一首记事诗。诗歌所记何事?且看诗歌本身。 第三十五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五点 二十六分。 诗歌开首就用一个直接表达感情的词——“惆怅”,不仅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且获总领全篇之效。谁在“惆怅”呢?首句说“惆怅江头几树梅”,莫非梅在惆怅?根据颔联,前时虽曾大雪压梅,然梅已在昨夜雪后绽放枝头,当无惆怅之理由。既然不是梅在惆怅,惆怅的就只能是诗人自己。诗人开篇就说自己“惆怅”,可见其“惆怅”之浓之深。然则,诗人为何惆怅?是因为江头只有几树梅,为梅之少而惆怅吗?朱熹之惆怅当非为梅而为其内心本有之情绪。 第三十六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五点 二十六分。 诗歌第二句云,“杖藜行绕去还来”。“杖藜”者,拐杖也。此句写诗人之行为。诗人手扶拐杖绕行于梅下,去而复来,何也?乃因诗人爱梅,不忍离去耶?此种可能虽不能排除,然结合首句与第三、四联看,似理解为诗人因惆怅极深,徘徊难去,更为妥当。 颔联忆寻梅之经历。“前时雪压无寻处”,似为诗人惆怅之因。然昨夜雪停,梅已于月下绽放,因雪无处寻梅的惆怅当烟消云散,何以今日仍惆怅难抑?此句再次表明, 第三十七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五点 二十六分。 诗人的惆怅非为梅也。整联写诗人寻梅之经历,却以“雪压”表现梅生存环境之恶劣,从反面衬托梅冒寒绽放的坚贞品质;且诗人强调梅于月明之夜绽放,乃借明月烘托梅之高洁品格。诗人于此联宕开一笔,不写自己的惆怅,而忆寻梅之经历,既使诗歌在章法上显得摇曳多姿,又为下联写折梅寄意做铺垫。 颈联是理解全诗的关键。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人教版】2017年七下英语:Unit-3-How-do-you-get-to-school课件.ppt
- 【人教版】2017版中考生物考点梳理:3.2《被子植物的一生》课件.ppt
- 【人教版】2017版高考一轮:10.4《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课件剖析.ppt
- 【人教版】2018学年七上数学:1.2.1-有理数课件.ppt
- 【人教版】2018年秋七年级地理上册:2.2《海陆的变迁》》优秀课件(含答案).ppt
- 【人教版】2018年语文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七》课件(1).ppt
- 【人教版】2018年语文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七》课件(2).ppt
-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诗两首》课件.ppt
-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几)课件(1).pptx
- 【人教版】数学五上:5.7《等式的性质》课件.ppt
- 【实用版】一年级上册一年级语文期中复习.ppt
-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面积和周长的对比课件.ppt
- 【广东中考总复习】2017年初中物理中考复习课件-第三部分-专题一作图专题-(共133张).ppt
- 【广告传媒】营销与消费者行为模版课件.ppt
- 【必修2】第17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人教版).ppt
- 【必修3】1.4区域经济联系(湘教版).ppt
- 【招聘技巧】如何看人不走眼—招聘与面试技巧.课件.ppt
- 【拼音总复习:整体认读音节复习】.ppt
- 【政治】2.3《民主管理:共创幸福生活》课件2(人教版必修2).pptx
- 【政治】3.2《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课件1(人教版必修4)解析.ppt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