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抗生素的分类;早期定义;根据化学结构和性质。如,具有四环素结构的一类化学物质为四环素类抗生素。; 抗生素的分类;生物来源;生物合成途径; 抗生素的分类;; 抗生素的分类;;微生物合成抗生素;;;;;青霉素可看成是6-氨基青霉烷酸(6-aminopenicillanic 6APA)苯乙酰衍生物。侧链基团不同,形成不同的青霉素。其中主要是青霉素G。;;青霉素是有机酸,易溶于醇、酸、醚、酯类。青霉素在水中溶解度很小,而且很快失去活性。
青霉素G的pK值为2.76,能与无机或有机碱成盐。
青霉素盐极易溶于水,几乎不溶于乙醚、氯仿、乙酸戊酯等,易溶于低级醇,略溶于乙醇、丁醇、乙酸乙酯等,而水的存在会加速溶解。
青霉素盐的稳定性与含水量和纯度相关,干燥纯品很稳定,对热也很稳定,可进行干热灭菌。
但在水中很不稳定,随温度和PH影响很大,低温下稳定,而高温下易失活。一般在PH5~7时较稳定,PH在6~6.5最稳定。
青霉素遇酸、碱和金属离子都很不稳定,发生开环、重排和降解等反应,内酯胺环破坏后,青霉素失去活性。
青霉素G类盐的理化性质交表(书P172);;青霉素生产菌的特性;发酵条件下的生长过程;在规定时间取样,显微镜观察7个时期的形态变化,控制发酵。
1-4期为菌丝生长期,3期的菌体为适宜种子。
4-5期为生产期,生产能力最强,通过工艺措施,延长此期,获得高产。
第6期到来之前结束发酵。;;;发酵工艺过程;2、种子罐培养工艺
一级种子发酵:发芽罐,孢子萌发,形成菌丝。
培养基:葡萄糖,玉米浆,碳酸钙,玉米油,消沫剂等。
pH自然,空气流量1:3(体积比);300-350r/min;
温度(27±1)℃, 40-50h,菌丝浓度达40%以上。
二级种子罐:繁殖罐,大量繁殖。
培养基:葡萄糖、玉米浆等。pH自然,空气流量:
1:(1-1.5);250-280r/min;(25±1)℃。14h,
菌丝浓度40%以上,残糖1.0%左右,无杂菌,为合格种子。;3、生产罐培养工艺
三级罐:生产罐;接种量12%-15%
培养基:花生饼粉(高温),麸质粉,玉米浆,葡萄糖,尿素,硝酸铵,硫酸钠,硫代硫酸钠,磷酸二氢钠,苯乙酰胺及消沫剂,CaCO3等
参数条件:
通气量:0.7-1.8;150-200r/min;
前60小时:pH5.7-6.3,26℃;
60小时后:pH6.3-6.6, 24℃。;操作方式:反复分批式发酵
发酵罐:100M3,装料80M3.
带放: 6-10次,间隔24h,带放量10%。
发酵时间:204h
前40小时:培养基中的主要营养物
40小时后:低速连续流加葡萄糖、氮源等,使菌半饥饿,延长合成期,提高产量。; 碳源的选择
碳源占成本12%以上,采用糖化液流加,降低成本。
糖与6APA (6-氨基青霉烷 )结合形成糖基-6APA ,影响青霉素产量。
根据残糖、pH、尾气中CO2和O2含量控制糖的流加。
葡萄糖的流加,波动范围较窄,浓度过低使抗生素合成速度减慢或停止,过高则导致呼吸活性下降,甚至引起自溶。
残糖在0.6%左右,pH开始升高时流加糖。
;氮源的选择
玉米浆: 最好,含有多种氨基酸及其前体苯乙酸和衍生物。
补加无机氮源:硫酸铵、氨水、尿素补氮。
无机盐
无机盐:硫、磷、镁、钾等。
铁有毒,控制在30ug/ml以下。;添加前体
时期:合成阶段
种类:苯乙酸及其衍生物,苯乙酰胺、苯乙胺、苯乙酰甘氨酸等
毒性:抑制细胞生长和青霉素合成。
策略:低浓度流加
控制:保持供应速率略大于生物合成需要。;青霉菌生长适宜温度30℃,合成适宜温度25℃
20℃,青霉素破坏少,但周期很长
变温控制,不同阶段不同温度
生长阶段:较高温度,缩短生长时间
生产阶段:适当降低温度,以利于青霉素合成
前期控制在25-26℃左右,后期降温控制24℃;合成适宜pH6.4-6.6左右,避免超过7.0
在碱性条件下不稳定,易水解
pH下降:流加CaCO3、通氨水调节或提高通气量
pH上升:流加糖或天然油脂;<30%饱和氧浓度,产率急剧下降
<10%饱和氧浓度,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临界溶氧浓度:30%
通气比:1:0.8VVM
适宜的搅拌速度,保证气液混合,提高溶氧
根据各阶段的生长和耗氧量不同,调整搅拌转速:;临界菌体浓度:溶解氧速率和氧消耗速率达到平衡时的菌体浓度。
此浓度,则供氧不足,溶解氧下降,发酵产率下降。
发酵稳定期,湿菌浓 15%-20%,菌干重 3%-5%左右;
天然油脂:玉米油
化学消沫剂:泡敌
策略:少量多次
注意:前期不宜多加入,影响呼吸代谢。;;分离纯化工艺过程;;青霉素的存在部位:发酵液
浓度较低:仅含百分之几
含有大量杂质:菌体细胞、核酸、杂蛋白质、细胞壁多糖等、残留的培养基、色素、金属离子、代谢产物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