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心理护理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docx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GE \* MERGEFORMT PGE \* MERGEFORMT 1 心理护理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XX】R473.72XX】BXX】1672-3783(20XX)10-0327-01 现代社会已经形成了“社会学-心理学-生物医学” 的医学模式模式,儿科护理作为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其进展和提高也越来越依赖于心理学在护理工作中的深入应用。儿科护理工作不仅要求医护人员具备精湛的医学技能技巧,更要兼顾儿科病患在治疗护理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制定合适的医护方案,并借助于积极正面的心理护理辅助医护措施,争取病患的主动配合,使其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快速促进恢复健康。本文旨在探讨患儿在医疗护理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及应采取的心理护理。 1儿科病患在就诊中常出现的心理问题举要 据朱智贤儿童心理进展分期法,可讲儿科病患按年龄段分为3组:(1)婴儿期(0~3岁);(2)学龄前期(4~7岁);(3)学龄期(8~12岁)。 1.1婴儿期:婴儿有各种情绪表现:吃饱后就安静,饥饿或不适时就哭闹。 2~3个月时,吃饱、睡好后会微笑;有人逗他时,会全身活跃或笑出声;5~6个月时,对新奇玩具有欣快和跃跃欲试感;6~7个月时产生与(父)母亲的依恋,对陌生人的怯生情绪;8~10个月开始表现出分离时的焦虑情绪,并越来越强;12~16个月达到高峰,18个月后开始减弱。1.5~2岁的孩子已有鲜亮的个性情绪,如快乐、高兴、害怕、厌恶。情绪表现多是短促的、爆发性的,而且容易从一种情绪迅速转变到另一种。婴儿害怕接触陌生人,处在陌生环境中也会感觉紧张。这是由婴儿知觉、自我意识逐渐进展导致的正常心理反应。婴儿在2岁以后逐渐能用语言来沟通情感,能进行想象和思维等高级神经活动,处于“第一抵抗期”,表现十分任性。由于婴儿情绪易动、畏惧陌生环境、易爆发等心理特点,他们在接受医疗护理过程中大多会因为心理恐惧和陌生环境的应激而不配合甚至破环医护工作的正常进行,根据相关的医疗护理统计中,约有92.31%的此类病患抗拒医疗护理,最终只能通过强制手段完成医护。 1.2学龄前期:在幼儿期心理进展的基础上,随着活动空间扩大和自我意识的增强,他们对周围的一切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好奇、好动、好问、好模仿,淘气活泼,多管闲事,冒险进取及想象力丰富是这一年龄期的特征。学龄前期的儿童独立意识进展迅速,并初步形成参与社会实践的愿望和能力,但因为其渴望独立参加社会活动的心理需要和学龄前期儿童从事独立活动的经验与水平不足之间的矛盾而产生愤慨、嫉妒和恐惧等不良情绪体验。但这类情绪可以在帮助、教育在不断提高社会活动水平的过程中,促进他们心理向新水平进展,心理的进展又使他们社会活动的能力不断提高。这是学龄前期儿童心理进展的突出规律。另外,儿童在此时期由于知识少、经验不足,还不能经常有意地调节和操纵自己的行动,因此,心理的稳定性还较差。这样的心理特点下的病患能逐渐意识到生病就要治疗等道理,但不能轻松接受打针、吃药、康复训练等负面活动体验。常常会出现在治疗过程中半途而废、丧失耐心、恐惧日益增加和因错误认识产生心理落差的愤慨。 1.3学龄期:学龄期儿童的思维方式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进展,更高年龄段的儿童已可运用抽象的逻辑思维去推理、推断。情绪较外露、易激动、不深刻、持续时间短。这一时期其智能发育进一步成熟,理解、综合、分析、归纳能力逐步进展,集体意识很强,有一定自我约束力和忍耐力。临床统计结果显示,此年龄段中合作病患占绝大多数(94.08%),他们能意识到医疗护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加之自身医疗经验和认识的提高,能主动配合治疗,对陌生环境和负面体验的恐惧感也基本消除,能在身体感觉不适时主动要求医疗护理。 2心理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 婴儿期病患的恐惧心理最为严峻,这种情况下,医护人员可通过系统脱敏疗法来部分消除患儿的陌生感与恐惧心理。如医护人员可用柔和的语调与之交流,分散其注意力,护理前可通过拥抱、抚摩来解除患儿因病情、恐惧造成的皮肤饥饿感,主动和病患儿童玩游戏,逐渐增加患儿的信任。有意识地让患儿观看表现勇敢的患儿打针时的情景,同时用激励法鼓舞患儿,并做好家长工作,加强对患儿的心理支持。 学龄前期儿童模仿和实践意识增强,根据这一现象,医护人员可经过奖励法、示范法(讲-示-做)等治疗护理方案做出相应的医护治疗。如果患儿不能快速的进入医护过程中,也可使用语言威吓法后再用示范法而取得医护合作。需要强调的是,威吓法在使用一定要审慎,否则有可能影响病患的心理健康。另外,根据病患的实践体验需求和好奇冒险等的心理特点,医护人员在实施治疗、护理过程中,让患儿及家长感受到信心、支持,从而产生积极的感情,主动配合治疗,

文档评论(0)

XTSWHM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