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参观云南省陆军讲武堂心得体会11篇.pdf

  1.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参观云南省陆军讲武堂心得体会11 篇 参观云南省陆军讲武堂心得体会篇1 在近代云南的历史上,有一文一武的两所学校,都非常著名,“文” 指西南联合大学,“武”指云南陆军讲武堂。前者培养了一大批杰出 的科学家、教育家;后者培养一大批杰出的军事家、革命家。正因为 如此,曾经是云南陆军讲武堂的学员,后来成为共和国元帅的朱德, 称云南陆军讲武堂是“革命熔炉”。 创办于近一个世纪前的云南陆军讲武堂,直到现在遗址尚存,并 且于1988 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就是位于昆明城中心、 著名风景区翠湖西岸承华圃这块土地上,现今还存在着一幢米黄色砖 木结构的四合院的二层建筑。由东、西、南、北四座楼房组成,各楼 对称衔接,并设有通廊,楼端各设拱券门一道。占地面积 1390 平方 米。主楼西南尚存有大课堂(礼堂)和兵器库一幢。南楼中部设阅操楼, 高约15 米,宽13 米。楼前即当年宽大的操场,不亚于两个足球场面 积,不过已为云南省科技馆等高大的建筑所替代。然而,历经百年风 雨的老四合大院尚存,配上四座长120 米、宽 10 米的四座走马转角 楼的楼房。 云南陆军讲武堂旧址在今云南省农展馆、省图书馆一带。现存讲 武堂的主要建筑,是一院规模宏大的中国传统的走马转角楼式的土、 木、石建筑,呈正方形,东、西、南、北楼各约长120 米,宽10 米, 对称衔接,四角有拱形门洞可出人。南北楼为学员宿舍,南楼中部突 起,为阅操楼。今农展馆一片,是当时的阅兵操场。东楼是办公室, 第 1 页 共 27 页 西楼是学科教室。大楼西北面的平房,是当时的礼堂。解放后,这座 建筑经多次修缮。 昆明翠湖西侧叫承华圃,有一幢米黄色两层砖木结构的走马转角 楼式的建筑物。它由四座各长120 米的楼房围成一个方形四合院,院 内成为操场。 为纪念云南陆军讲武堂在辛亥革命和护国运动中培养出众多民 族英雄和爱国人士的历史功绩,1983 年云南陆军讲武堂被列为省级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 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参观云南省陆军讲武堂心得体会篇2 我怀着非常崇敬的心情参观了云南陆军讲武堂旧址。 云南陆军讲武堂旧址坐落在风和日丽,西伯利亚红嘴鸥来越冬的 翠湖湖畔,它与东北讲武堂、保定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并列为中 国四大军官学校。陆军讲武堂主体建筑为米黄色走马转角楼式的二层 砖木结构,从高处俯视,成一个方形的四合院,面积 1.44 万平方米。 那宽宽的练兵场,仿佛在向人们娓娓讲述着云南陆军讲武堂的在民- 国时期曾培育出我国许多位高级将领,那里人才济济,将星闪耀,朱 德曾经称云南陆军讲武堂是“革命熔炉”。我沿着参观路线参观了课 堂、宿舍等。当我站在操场边的时候,我的眼前仿佛呈现出昔日的学 员们、军官们操练的情景,耳边仿佛传来他们的整齐的脚步声和口号 声,心情格外地激动。 “云南陆军讲武堂主楼西南尚存有大课堂(礼堂)和兵器库一幢。 南楼中部设阅操楼,高约15 米,宽13 米。楼前即当年宽大的操场, 第 2 页 共 27 页 不亚于两个足球场面积,不过今天已为云南省科技馆等高大的建筑所 替代。然而,历经百年风雨的老四合大院尚存,配上四座长120 米、 宽 10 米的四座走马转角楼的楼房,不仅平添几分古色古香,也显现 了讲武堂当年的雄宏气魄。云南陆军讲武堂由于其绿树成荫、湖水清 澈、环境幽雅、鸟雨花香,更使之成为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云南陆 军讲武堂与翠湖两相陪衬,从而又使之成为人文色彩浓郁的风景名胜 旅游之地。”观看了介绍以后,我对云南陆军讲武堂有了更深一层的 了解:“云南陆军讲武堂创办于1909 年,至1928 年共办19 期,毕业 学员达4000 余人。每期一年半至二年,分步、骑、炮、工四个兵种。 第 15 期还招收归国华侨和朝鲜、越南等国留学生。教官多数留学日 本士官学校是我国最早的培养新式陆军军官学校之一。清朝创办讲武 堂目的在于扑灭孙中山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但教官与学生中有不 少是同盟会会员,使该校成了当时云南革命力量的摇篮,在推翻清朝 统治的云南辛亥重九起义和粉碎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护国首义中,起了 重大的.作用。历届毕业生中,有些后来成为杰出的无产阶级军事家, 如

文档评论(0)

君悦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