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对处理“难对付小学生”的几条建议: 1、第一任务是指导家长减少溺爱。要详细询问孩子在家里如何对待家长,搞清家长在哪些问题上过分迁就了孩子,然后择其重要的或者容易改正的一两点,要求家长改正。 2、询问家长、询问孩子、询问同学,加上教师自己认真观察,一定要发现这个孩子最喜欢什么,最害怕什么。 3、这种孩子往往有语言障碍。 4、对这种孩子,既不可放弃,也不必过分关注。 5、不要希望这种孩子很快进步。 6、工作重点不放在他犯错之后,而放在犯错之前。多做预防工作,可以减少不少麻烦。 第三部分 师生关系 送礼的几种类型: 1、自我型。就是说,把自己喜欢的东西送给老师。 2、社会型。就是说,送给符合老是身份、适合老师需要的礼物,不管我自己喜欢不喜欢。 3、互动型。我送的礼物既是我自己喜欢的,又是老师需要和喜欢的。 什么是送给老师组好的礼物?学生自己。学生的进步是给老师的最好礼物。 学生没有不读书的权利 学生没有不读书的权利?在战略上,教师必须对学生说:“你没有这个权利。因为所谓义务教育,就是强制教育,不读书不学习是犯法的。”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教师有权迫使学生学习,这是在实现社会和国家的意志,在完成家长的嘱托。 在教育教学中,让步、撤退、照顾、宽容,甚至暂时的迁就,都是不可避免的。毛泽东有一句名言:“世界上没有直路,要准备走曲折的路。”干什么事情都是如此。 第四部分 教师与家长关系 指导家庭教育,教师义不容辞 现在,关于家庭教育的书籍和电视节目铺天盖地,家庭教育专家层出不穷,有时你都不知道他们从哪里冒出来的。可是,家长支着耳朵听的,还是班主任的话,因为班主任在一定程度上掌握着孩子的命运。 更重要的是,教师躲不开家庭教育。指导家长,是你怎么做的更好的问题。因为教育和家庭的关系太密切了。你教育孩子没办法把家长排除。当发现孩子的问题,只要刨根问底,必定追到家庭教育上,是为了帮助自己而帮助别人的。不从家庭教育这个根子上改变,简直休想改变学生,这种工作方法,事倍功半,效率低。 教师躲不开家庭教育,他不“指导”家庭教育,就必定会“指挥”家庭教育,把家长变成自己的“助教”。很多老师都是这样做的,而这恰恰是最不明智的。 班主任少说那些应试主义的话,给家长讲讲如何培养孩子良好性格是正经。要少说空话,多支招。 王晓春老师前言中做案例点评时所遵循的原则颇有意味,现摘抄如下: 1、横向,不就事论事,在教育大背景下研究教学,在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下研究教育。 2、纵向,追踪学生和教师今日想法、做法的根源,个人成长史的根源和历史根源。我特别重视家庭影响,特别重视指导家庭教育,因为学生的问题,几乎来自己家庭。 3、对教师的案例陈述采取分析态度,不盲目跟着教师的思路跑,保持研究者的主体性和独立视角。以我的经验,老师陈述的事实,往往是经过他的眼睛和头脑筛选过的,甚至问题的提法都可能包含着既定的教育理念,点评者如果不能跳出这些圈子,很难看清庐山真面目。 4、侧重梳理思路。任何教育行为都有某种理论假设在前,不管教育者本人是否意识到这一点。我特别注意找到教师教育行为的理论假设,对它加以分析。我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从根子上解决转变教育观念的问题。 5、先问”为什么”,假设多种可能性。老师遇到个案,一般劈头就问“怎么办”,这是不行的,因为你没搞清楚原因,只能乱办。所以我们必须先和老师一起,分析事情可能的原因。分析原因时,我注意做多种假设,因为”单打一”的归因方式,失误的可能性较大。遇事假设多种多种原因,这是教师的基本功。现在教师这种基本功普遍比较差,必须反复练习。 6、要出招。个案点评虽然重在梳理思路,但是梳理之后,最好还是给老师出点主意,提点可操作的具体建议,否则不解渴。你否定了人家的理论假设,就要拿出自己的新假设;你否定了人家的做法,就要拿出自己认为正确的做法。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 王晓春 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点评100个教育案例(小学) 王晓春的著作《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以问题方式呈现书名,发人深省。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带着功利性阅读的心态走进书里,无疑我要寻求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在100个教育案例中,在100个案例点评里,我寻寻觅觅教育智慧从哪里来。在整个阅读的过程中让我体会最深的有两个关键词:思考和探究。 面对层出不穷的教育现象,并由此生出的纷繁复杂的教育问题,常常使教育一线的老师身心疲惫。在力不从心的状态下我们除了无法选择离弃这些问题之外,就只能用简单的教育方式处置教育问题,久而久之形成了管理型教师而非需要智慧打底的研究型教师。以教师自我为中心的让学生服从命令为原则,便于今后管理为目的的管理型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有很高的“威望”,却也因为学生小小的心灵经不起莫名的霸权主义而早早地封闭了内心的世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