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颉刚《怀疑与学问》阅读练习及.doc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顾颉刚《思疑与学识》阅读练习及答案 顾颉刚《思疑与学识》阅读练习及答案 顾颉刚《思疑与学识》阅读练习及答案 顾颉刚《思疑与学识》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一 )阅读短文,达成  15— 18 题。 (18 分 ) 思疑与学识 顾颉刚 “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学识的基础是事实和凭证。 事实和凭证的根源有两种: 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 一种是听别 人传说的。 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 各地一定有很多口头的消息, 说得怎样凶险, 那便是别 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自视察。做学识也是这样,最要 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 但这种凭证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 便只能靠别人的 传说了。 我们关于传说的话, 无论信不信, 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 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思疑 的精神,也是做一切学识的基本条件。我们听闻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闻“腐草为 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怎样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 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我们关于无论哪一本书, 哪一种学识,都要经过自己的思疑: 因思疑而思索,因思索而鉴别 是非; 经过“思疑”“思索”“鉴别”三步以后, 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 那种学识才是自己 的学识。否则便是盲从, 便是迷信。 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 思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思疑不单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 启示新发明的基本条 件。关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散。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 远不能治学。只有经常思疑、经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 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 和求解中, 一切学识才会发展起来, 很多大学识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思疑中锻炼出来的。清 代的一位大学识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 ,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 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怎样能 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 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 “我思疑,所以我存在。 ”他 的哲学就成立在关于万事万物的思疑和明辨上。 一切学识家, 不只关于流俗传说, 就是关于 过去学者的学说也经常要抱思疑的态度, 经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 经常评判书中的学说, 常 常修正书中的学说: 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 哲学上新的 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 都是这样来的。 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 那就没有新问题, 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阻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5.文中所说的思疑精神有怎样的内涵?它对做学识有什么重要意义? (3 分) 关于传说的话,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轻信了,就是作者所说的思疑精神;思疑精神是一切学识的基本条件,是做学识的前提。 16.文章开头引用程颐、张载的话独立成段,有何作用? (4 分 ) 开头引用两位大学识家的名言独自成段,不单表示了作者的中心论点,而且也是有力的道理论据,也为下文的论证提供了依据。 17.第四段主要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5 分 ) 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了“三皇、五帝”“腐草为萤”这两个事例,详细阐述了人们怎样以思疑的精神做学识,理解易懂。 18.下面的材料可否作为第六段的论据?为什么? (6 分 ) 人称“发明大王”的爱迪生在发明电灯选择灯丝材料的实验过程中,曾经历过无数次的失 败,但他不气馁,终于找到了亮度大、耐热程度好的钨作为灯丝。 今后电灯便成了千家万户的“光明使者”。 不能。所给材料写的是爱迪生不怕失败、 不断实验才取得成功的, 它强调的是“锲而不舍”的精神的积极作用,而选文论证的是“思疑”精神的积极作用,因此爱迪生的事例不能作 为本段的论据。

文档评论(0)

zdq799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