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莲曲教学设计.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采莲曲教学设计 采莲曲教学设计 采莲曲教学设计 采莲曲 【教案剖析】 《采莲曲》是第五单元比较·探究《诗词三首》中的第一首诗歌。三首诗词均是咏荷之作,诗人从不同的视角,通过各具特色的艺术手法,展现了荷花、荷叶的美态。三首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均是交口称赞的模范之作,应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与想象, 感知作者所描述的场景与画面, 并体验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认识作者有关文学知识及创作背景; 2.理解诗词粗心,熟读并背诵诗词。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诵读与品析,把握艺术手法及诗歌的意蕴。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品味作者情感, 能够从平庸的事物中间挖掘生活的美好, 培养崇尚自然的审 美情趣。 【教学难重点】 【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与品析,把握艺术手法及诗歌的意蕴。 【教学难点】 品味作者情感, 能够从平庸的事物中间挖掘生活的美好, 培养崇尚自然的审 美情趣。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收集与课文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师生讲话,导入新课 1.导入: 1 / 4 老师有几个谜语,请大家来猜猜:小小一姑娘,坐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袄, 阵阵放清香。(莲花)池里一只碗,大雨落不满,小雨纷繁下,珍珠一串串。 (莲 叶)粗壮一条龙,静卧淤泥中,身体一节节,满肚小窟窿。 (莲藕)“莲”是高 洁的象征( ppt 出示莲花图片),古代描绘莲的诗词甚多, 大家能背诵几句吗?王 昌龄的《采莲曲》又将带给我们怎样的美的体验与感觉呢?让 我们一同来走近它,欣赏它。 2.作者简介: 王昌龄 ( 698—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早年贫困,主要依赖农耕维持生活, 30 岁左右进士及第。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尔后又担当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 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 又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 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代表作有《参军行七首》 、《出塞》、《闺怨》等。 3.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王昌龄被贬龙标时所作,约作于唐玄宗天宝七载( 748)夏。有本 事载,王昌龄任龙标尉已经有了一段时间,一次,王昌龄单独一人在龙 标城外 游玩,见当地酋长的公主蛮女阿朵在荷池采莲唱歌的情景,深 深被其所吸引, 遂作《采莲曲》。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散读诗歌,要求参看说明、借助工具书扫 除文字障碍,并在书上作好标记。 2.请学生高声地自由朗诵诗歌, 在朗诵中初步地整体感知这首诗歌形式上、 音律上或内容上、情感上的特点。 3.参照课下讲解,化诗为文: 采莲姑娘的罗裙像荷叶同样, 荷花向着姑娘们红润的脸庞开放, 脸庞夹在荷 花中间难以分辨。 她们划船进入荷塘后, 分不清哪里是荷花哪里是姑娘, 只有听 见姑娘们的歌声后才知道她们来了。 三、再读课文,学法指导 1.教师范读第一段,也能够指名学生来朗诵,然后提问引发思考并进行学 2 / 4 法指导:这一节在形式和音律上有何特点? 2.引导学生在默读中自主探究:比较全诗五段,看看它们在形式与音律方 面有什么异同? 3.请学生全班齐声朗诵,和老师的指导进行沟通,体会诗诗歌的形式美和 音乐美。 四、精读课文,理解意境 1.精读课文,请学生圈划出体现全诗构造线索、意象线索、情感线索的语 句,并用简短的语句作批注。 2.通过诵读、想象等方法加深理解,然后组织学生小组议论,全班沟通。 (1)“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 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 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 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娇艳的荷花相 互照映,人花难辨。让人感觉,这些采莲女子几乎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 或许说竟是荷花的精灵。这描绘既具有真实的生活实感,又带有浓烈的童话色彩。 (2)“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屹立凝视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莫辨, 是耶非耶的感觉, 一种变幻莫测的诧异与怅惘。这是往常所说“看花了眼”时常有的情形。 但人却又仍旧掩映于荷叶荷花之中, 故虽闻歌而不见她们的身姿面影。 这一描绘,更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意趣和诗境的含蕴,令人宛见十亩莲塘,荷花盛开, 菱歌四起的情景,和观望者闻歌神驰、屹立凝视的情状,而采莲少女们充 满青春活力的欢喜情绪也洋溢在这闻歌而不见人的荷塘之中,留下悠闲不尽的情味。五、总结全文,体会要旨 1.如果把 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 ,画 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但作者却从头至尾不让她们在这幅活动的画面上明显地出现, 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

文档评论(0)

173****152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