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开发的问题、成因及改进路径-基于开设慕课的高校教师调查_1.docxVIP

慕课开发的问题、成因及改进路径-基于开设慕课的高校教师调查_1.docx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慕课开发的问题、成因及改进路径 基于开设慕课的高校教师调查 ? ? 摘要:慕课正逐步纳入高校发展战略之中,理性认识慕课开发现状是承接慕课实践历程与未来发展的重要环节。教师是慕课设计、开发、实施与评价的首要实践者。教师在实践慕课课程中的体验是反映慕课发展现状的重要证据。以开设慕课的高校教师为对象进行的调查发现:当前慕课开发存在课程设计结构化、课程教学方式单一,学习评价单维度、缺乏差异性、过度注重结果等问题。而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与传统网络课程文化的束缚、课堂教学方式惯性的制约、“关系”断裂的影响、外部支持框架的不足等有关。改进慕课实践中的问题需要教师能够从“课程”视角出发,确立慕课文化的新观念,构筑组织课程的新方式,践行慕课“关系”的意义。政府管理部门、高校、平台运营商、教学团队等外部支持也是促进慕课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 关键词:MOOC,慕课现状,开发问题,归因分析,改进路径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多媒体语言设计研究”(2011-QN-168);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基于慕课的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2015〕-JKGHZD-0003)。 一、问题提出 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简称MOOC或“慕课”)于2008年首次出现,2013年我国受慕课“飓风”影响,一批重点高校率先投入慕课建设。近年来,慕课在实践上迅速发展,诸多省部共建高校、地方性综合大学等也投入慕课建设,甚至众多中小学也加入了慕课队伍,成立“慕课联盟”、“慕课中心”等机构,慕课俨然成为“我国教育界的最时髦看点”(尹达,2015)。教育部于2015年4月13日发布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教高〔2015〕3号),强调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在线开放课程体系和公共服务平台”,预计“2017年前认定1000余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到2020年,认定3000余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这一政策性文件意味着慕课逐渐纳入高校的发展战略之中。 但是,“时髦看点”并不能理性指导未来的慕课建设。继“慕课元年”之后,对慕课的“反思”、“质疑”之声不断,如Vardi(2012)认为,以短视频、在线测试、社交网络为本质特征的MOOCs中实则严重缺失了教育学。Strauss(2013)认为人们对慕课最大的误解是将“传递”等同于教师的教学方法,而实际上在线传输既不是教学方法也不是学习方法,正如同乐器不等于音乐。申灵灵等(2014)认为,MOOCs教学设计简单,既没有分类、分层的教学目标分析,也没有针对多种学员对象的需求分析,难以适应高等教育众多学科和不同类别课程的具体要求。瞿振元教授(2015)指出有些在线教育“过度关注技术而忽视课程本身……是在线教育发展的一个误区”。由此可见,一方面慕课实践不断壮大,另一方面,慕课在发展中也不断遭遇“质疑”。因此,理性认识慕课开发的现状,方是承接慕课实践历程与未来发展的重要环节。高质量的慕课建设依赖于教师的观念与行动。基于此,本研究以开设慕课的高校教师为调查对象,采用自编调查问卷,运用SPSS20.0、Excel进行差异检验、统计分析,旨在探索慕课开发中的偏差与问题,以探求改进路径。 二、调查对象与调查设计 1.调查对象 本研究主要采用自编调查问卷作为调研工具,于2015年7月至2015年11月通过电子邮件方式联系在不同慕课平台开设慕课的教师,随机发放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78份,有效被试达100%。被试高校教师的基本构成情况如下表所示。其所在单位涉及大陆地区985、211等高校(71人次)及台湾地区(共7人次)的台湾清华大学(3人次)、台湾大学(3人次)、台湾交通大学(1人次)等;其开设慕课涉及的平台有中国大学MOOC(48门)、学堂在线(14门)、Coursera(8门)、edX(3门)、华文慕课(3门)、好大学在线(2门)。 表 被试高校教师的基本构成情况 人口学变量 类别名称 人数(人) 比例(%) 学校所属地区 东部 47 60.3 中西部 24 30.8 台湾 7 9.0 职称类别 教授 42 53.8 副教授及其他① 34 43.6 所属学科类型 文科 23 29.5 理科 23 29.5 工科 32 41.0 课程助教人数 0~2人 39 50.0 3人及以上 39 50.0 2.调查设计 本研究调查问卷正式形成之前,访谈具有慕课学习经历的大学生16人、开设慕课的教师2人,分别从学习者体验视角与教师视角了解慕课实践中的状况。学习者认为,教师的微视频授课方式单一,没有体现远程教学的规律与特点;课程设计难以兼顾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缺乏对学习者的前测、过程激励;课程论坛的活跃度不高,教师难以实时反馈,师生深层次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布丁文库 + 关注
官方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 重庆微铭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IP属地浙江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500108305191485W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