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十一章 药物对皮肤的毒性作用; 皮肤面积1.2-2.0m2 ,是人体面积最大的器官。覆于人体体表,直接与外界接触,具有重要的功能,对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极其重要,同时皮肤又是审美的重要器官。;第一节 药物对皮肤毒性作用的形态和生理学基础;1.皮肤的结构
;(1)表皮
复层扁平上皮;分基底层、棘层、颗粒层、角质层(掌部位为五层,即在角质层和颗粒层还可见到透明层) ;没有血管分布
(2)真皮
致密结缔组织;分乳头层和网织层;含丰富的毛细血管、淋巴管、神经末梢和附属器官等结构;药物皮内注射部位。
;(3)皮下组织
疏松结缔组织;含大量脂肪组织;药物皮下注射部位
(4) 皮肤附属器官
汗腺、皮脂腺、毛囊等
;皮肤的附属器;1.皮肤的结构;表皮组织结构;表皮及真皮;3.皮肤的生理学基础;皮肤的功能;4.药物经皮肤的吸收途径
(1)经表皮屏障吸收途径(为主)
(2)经皮肤附属器官吸收途径
;5、经表皮屏障吸收分两时相:
(1)渗透相
透过表皮。大多数药物通过简单扩散透过表皮角质层,故脂溶性物质容易通过。
;(2)吸收相
进入真皮毛细血管。扩散速度主要取决于药物的水溶性和血流量以及组织液和淋巴液的流动速度。
因此,只有同时在脂、水中易溶的药物,才易通过皮肤进入血液。
;6、药物经皮吸收的影响因素;第二节 药物对皮肤的毒性类型;药物对皮肤的毒性类型;荨麻疹;;固定型药疹;湿疹型药疹;猩红热型药疹;多形红斑型药疹;大疱型表皮松解型药疹;痤疮型药疹;背部猩红热型药疹 ;药物对皮肤的毒性类型;药物对皮肤的毒性类型;光毒性反应的机制;引起光敏反应的药物;药物对皮肤的毒性类型;四、皮肤过敏反应
属于迟发型变态反应,潜伏期大约12~48h;
临床表现皮肤损伤不一定局限于直接接触部位,可以广泛地、对称地发生,边缘不清;
药物如氯丙嗪、磺胺类、青霉素、普鲁卡因等
;五、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
六、氨苯砜综合征
七、红人综合征;八、经皮肤吸收产生全身中毒反应
如有机磷脂类药物,糖皮质激素
;九、化学药物对皮肤附属器的影响
(1)头发:化疗药,口??避孕药,
他巴唑,普萘洛尔
(2)皮脂腺:激素类药物
(3)汗腺:氯仿
;5.皮肤癌
(1)电离辐射(X射线和紫外线)
(2)热辐射
(3)化合物:砷剂、焦油衍化物
皮肤癌在我国的发病率很低,但在白色人种中却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人类不同肤色的形成,气候起了主导作用。白种人则形成于高纬度的寒带地区。如北欧寒冷地区,光照少,云气多,没有强烈的太阳辐射,体内无法产生保护身体的色素。;一般认为,在他们形成过程中,首先是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由于气候较寒冷,阳光稀弱,紫外线弱,因此,人的皮肤一般颜色浅淡白色。这种较浅白色的肤色却易于吸收微弱的紫外线,有利于身体发育。鼻梁较高,鼻子孔道长,可以使吸入的冷空气预先“温暖一下”。
;一、皮肤吸收的过程
1.皮肤的结构
2.吸收途径
3.吸收分相:1)渗透相;2)吸收相
二、药物对皮肤的毒性类型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