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方药分析 本方以丹皮清热凉血化瘀;生地清热凉血,黄连清热解毒、燥湿;当归、白芍养血和血;川芎、红花、桃仁、莪术活血祛瘀;香附、延胡索调气止痛。全方清热化瘀,理气调血。加败酱草、红藤、薏苡仁以增强清热解毒,除湿消瘀之力。 若痛连腰骶,加续断、狗脊、秦艽清热除湿止痛。伴见月经量多或经期延长,加地榆、马齿苋、黄芩、槐花凉血止血。带下量多色黄者,加黄柏、土茯苓、樗根白皮以除湿止带。 五、气血虚弱证 主要证候 经期或经后小腹隐隐作痛,喜按或小腹及阴部空坠不适,月经量少,色淡,质清稀,面色无华,头晕心悸,神疲乏力。舌淡,脉细无力。 证侯分析 气血不足,冲任亦虚,经行之后,血海更虚,胞宫、冲任失于濡养,故经期、经后小腹隐隐作痛,喜揉按;气虚下陷,故小腹及阴部空坠;气虚阳气不充,血虚经血不荣,故经量少而色淡质薄;气血虚不能上荣头面,故面色萎黄不华,头晕;血虚心神失养,故心悸;气血虚弱,脾阳不振,故神疲乏力。舌淡,脉细弱为气血两虚之象。 治 法 益气养血 调经止痛 方 药 圣愈汤(《兰室秘藏》)去生地,加白芍、香附、延胡索。 人参 黄芪 当归 川芎 熟地黄 生地黄 方药分析 方中人参、黄芪补气;四物养血调血,香附、延胡索调气止痛。气血充盈,血脉流畅则痛自除。 若证见胁痛,乳胀,小腹胀痛,乃血虚肝郁,加川楝子、柴胡、小茴香、乌药以行气止痛。若伴腰腿酸软者,加菟丝子、川断、桑寄生补肾强腰脊。 链 接 : 西医原发性痛经的主要发病机理是:子宫收缩异常、子宫缺血缺氧,性激素周期性变化,子宫峡部神经丛的刺激以及痛阈降低等。子宫内膜中合成的前列腺素(PG)E2可抑制子宫肌肉收缩,而PGF2a则促使子宫平滑肌收缩,子宫血流量减低, PGF2a/ PGE2比值的升高导致子宫平滑肌强烈收缩,出现痛经;子宫收缩不协调、子宫肌张力变化也是导致痛经的机理之一。子宫肌纤维的过度收缩可直接压迫子宫肌层的感觉神经纤维,未破碎的子宫内膜以及多量经血或小血块均直接刺激子宫峡部及子宫頚内口处的敏感神经丛而导致疼痛;有排卵的月经期,由于黄体期雌激素过高,促使加压素和PGF2a合成和释放增加,使子宫肌肉活性增加,从而导致痛经。其诊断的主要依据是:痛经的月经周期几乎都是有排卵的;痛经大都发生在月经期的开始数小时,且在2~3天内疼痛消失;疼痛在下腹部耻骨联合以上区域,呈阵发性胀痛或痉挛性痛。尚应注意有无心情紧张等心理因素、子宫发育不良和子宫过度前、后屈等情况,以及子宫内膜呈管型脱落的膜样痛经。妇科检查无阳性体征为诊断原发性痛经的关键。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发生在经期或于经期加重的内、外、妇诸科有腹痛症状的疾病如急性阑尾炎、结肠炎、膀胱炎、卵巢囊肿蒂扭转等鉴别。重点应与阴道流血伴有小腹疼痛的异位妊娠、胎动不安相鉴别 病 名 痛 经 输卵管妊娠破裂或流产 胎动不安 临床 表现 经行小腹疼痛,伴随月经周期规律性发作 多有停经史或不孕。阴道不规则流血,突然一侧少腹撕裂样疼痛,甚者晕厥或休克 多有停经史,阴道少量流血,腰酸腹痛或下腹坠胀,但不严重 腹部 体 征 无腹肌紧张、压痛或反跳痛 下腹一侧或全腹压痛、反跳痛,肌紧张不明显,可有移动性浊音 无阳性体征 妇科检 查 无阳性体征 后穹隆饱满,宫頚摇举痛,子宫稍大而软,宫旁可扪及痛性包块。后穹隆穿刺可抽出不凝血 子宫增大与孕周相符 辅助检 查 B超检查盆腔无异常 HCG阳性,血Hb下降,WBC正常或稍高。B超示宫内无妊娠囊,宫外有混合性包块 HCG阳性,B超示宫内见妊娠囊,有胎芽、胎心 辨证论治 痛经辨证首先当识别痛证的属性。根据疼痛发生的时间、性质、部位以及痛的程度,结合月经期、量、色、质及兼证、舌脉,并根据素体情况,参考发病相关因素等辨其寒热虚实。一般痛在经前、经期之初、中多属实;痛在月经将净或经后多属虚。疼痛剧烈、拒按、掣痛、绞痛、灼痛、刺痛多属实;隐隐作痛、坠痛、喜揉喜按多属虚。痛甚于胀,血块排出疼痛则减轻或刺痛、持续作痛者多为血瘀;胀甚于痛,时痛时止者多为气滞。绞痛、冷痛得热痛减多属寒;灼痛得热痛增多为热。痛在两侧少腹病多在肝,痛在腰际病多在肾。 治疗原则 以调理冲任、胞宫气血为主。又须根据不同的证候,或行气,或活血,或散寒,或清热,或补虚,或泻实。治法分两步:月经期调血止痛以治标;平时辨证求因以治本,同时应因时治宜,选择最佳治疗时机。一般来说,实证者应着重在经前5~10天治疗,用药以疏通气血为主,重在消除气机之郁滞和血脉之瘀阻,使气血流畅,通则不痛;虚证者则着重在行经末期和经后3~7天治疗,以养血益精为主,补精血之不足,使胞宫得以濡养,荣则不痛。一般以3个周期为一疗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