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6.其他特征 孤独症儿童呈现情感平淡,或与境遇不相称的情感过分或不恰当。他们常出现无理由的哭泣、大声啼哭,并且难以通过安抚使之平息。也有的无故地咯咯笑。对汽车、高楼和有毛动物等一般孩子所害怕的东西而无畏惧感。病儿常出现旋转而不头晕,自伤行为多见。癫痫发作可出现在儿童早期或少年期,以后者多见。 (三)病程和预后 孤独症儿童与其他儿童一样,随着发育过程而起变化。典型病例在学龄前常见。至学龄期,很多孤独症病儿对父母产生有限的依恋,而对不同情况作出不同的社会反应。语言交流技能也可得到一定的发展,但明显偏离。自伤行为和其他行为问题更能为常见,且变得更难以处理。至少年期,少数孤独症病儿症状改善,但一部分则行为衰退。那些智力严重低下的病儿,这时会出现癫痫发作。至成年期,很多孤独症病人处于严重功能缺陷状态。 孤独症的严重程度可分低功能和高功能两种。高功能病儿大多在最初1~2年发育正常或基本正常,仍保持较简单的认知和语言交流功能,与父母和周围人也保持一定的情感联系,无癫痫发作,也无明显脑部器质性病征,以后出现的孤独症行为特征也较轻;而低功能病儿则反之。那些高功能病儿可在学习和职业上取得一定的成就。据Lotter1978年报道,这类病儿占5%~17%。但这类病儿仍保留一些人际交往方面的困难。总之,孤独症呈现慢性病程,多数病儿(占61%~74%)的结局不良,需长期照管。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 孤独症主要根据临床症状进行诊断。 (一)诊断程序 1.病史 应详细、准确,还需包括病儿为第几胎,在母孕期有无病毒性感染等情况,出生时有无窒息、脑损伤、胆红素脑病等,既往有无中枢性神经系统感染、外伤、中毒等病史,有无发育迟缓、迸发不规则行为等,家族中有无孤独症、认知缺陷、精神病等病史。 2.精神检查 可根据病儿具体情况进行交谈与观察,事先设计好打算观察哪些方面和问题,此称结构式访谈或检查。孤独症病儿多不合作,所以直接观察是最常用的方法。 3.体格检查 给病儿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亦是必要的,因为孤独症常常与其他一些疾病共存。不少病儿还存在神经系统的软体征。 4.实验室及物理检查 可做染色体、脑电图、颅脑CT、颅脑MRI脑电地形图、诱发电位、智力测验和量表评定等检查。一方面可以更为全面地了解病情,为寻找病因提供依据,另一方面有些检查如智力测验、问卷和量表评定等,可为制定治疗计划和判断预后作参考。 (二)量表 常用于孤独症诊断用的量表有孤独症行为评定量表、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和克氏孤独症行为量表。 (三)孤独症的早期发现 (1)照料困难:这类婴儿中一部分睡眠少,好尖叫,只有在童车里被推着走,被抛着玩、听音乐或其他节奏感强的声音等才能使他们安静下来。这类病儿倔强,母亲抱着时不能与母亲身体贴近,在洗澡和穿衣时挣扎、反抗。也有的病儿表现的特别安静,整天不声不响地躺着,不注意周围的动静,甚至对父母来去也无所谓,即使饿了或不舒服也无表示,常在童车里摇晃或撞头,并对发光的东西和童车的轮子有浓厚兴趣,而对一般孩子感兴趣的东西却无动于衷。在7~8个月时尚分不清亲人和陌生人,什么人抱他们都一样。他们常回避眼对视,忽视周围人包括父母的存在。他们不需要父母的疼爱,与人感情疏远。他们不愿与小朋友在一起,独自一人反而自得其乐。 (2)发育进度和次序异常:如到某一年龄阶段,正常儿童能达到的,这种病儿不能达到,或者相反,过早出现一些与正常儿童迥异的情况。例如,孤独症儿童出生4个月时已能集中注意看大幅画,7个月时能看到父母叫“爸、妈”,2岁半上幼儿园,对认字特别感兴趣,很快就认得一千多字。但另一方面,他们站立和走路不稳定,发育也较一般儿童延迟。这种发育进度和次序紊乱对早期识别孤独症也是重要指标。当然根据发育评定要比根据早期异常行为可更早识别孤独症。 (四)诊断标准 ICD-10,DSM-IV和CCMD-2-R的诊断标准基本相同,现介绍新出版的DSM-IV的诊断标准。 1. 包括下述(1)、(2/)、(3)中的六项以上,至少有两项是(1)中的,(2)、(3)中至少各一项 (1)社会交往有质的缺损,表现为至少下列之二: 1)非言语性交流行为的应用有显著缺损,如眼神交流、面部表情、躯体姿态、社交手势等方面。 2)与相似年龄儿童缺乏应有的同伴关系。 3)缺乏自发地寻求与分享乐趣或成绩的机会,如不会显示、携带、或指出感兴趣的物品或对象。 4)缺乏社交或感情的相互关系。 (2)言语交流有质的缺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