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伤寒论通解》第九课:“三阴三阳”与提纲(三) 一、“太阴病”架构与提纲 “太阴”,主里,是纯寒证候。 其与“阳明”相对,共用“里位”:吐、利、胀。 病性相反:阳明主热,太阴主寒。 太阴主寒,是其证候特征。 此处的“寒”有两点: 首先,就是“寒饮”,或者称为“水饮”、“痰饮”。 “寒饮”为病,三焦皆有。 在外,见水肿。 分泌物:白带、鼻涕、创口的流清水。 “里病三症”:“胀”、“利”、“吐”。 第二,就是“阳气”不足。 证候病机:太阴病,是各种原因导致里寒内盛,津液不布而成寒饮,出现“胀”、“利”、“吐”三症。若是病入营血,则会出现出血症,或者瘀血证候。 脉象多变,往往结合“里病三症”,则可确定为太阴病。 舌象,没有特殊性,也需要结合“里病三症”,则可确定为太阴病。 太阴病总纲: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下之,必胸下结硬。(宋273) 附:《金匮玉函经》:“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痞坚。” 高版《伤寒论》:“伤寒四日,太阴受病,腹满吐食。下之益甚,时时腹痛,心胸坚满。” 唐本《伤寒论》:“太阴之为病,腹满,吐,食不下。下之益甚,时腹自痛,胸下坚结。” 《脉经》:“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下之益甚,腹时自痛,胸下结坚。” 太阴病提纲修改: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时腹自痛。若下之,益甚,胸下结硬。 此条讲太阴病的总提纲。 对于本条,如何理解? 从“若下之,益甚”说起。 “下之”——“下法”,承气汤类方,病情“益甚”。 “益”,是“更加”的意思; “甚”,是“严重”、“厉害”的意思。 此方在组成上,性质是寒凉之品。 “下之”则是太阴病的禁忌。 禁止寒凉:反证太阴病是纯寒证候,忌讳“寒寒热热”。 “自利不渇者,属太陰,以其蔵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輩。(宋277)”。 禁止攻下:提示太阴病不可使用芒硝、甘遂之品。 扩展:三阴病忌寒凉泻下。 “腹满”——寒饮内盛、阳气不足,阻滞气机。 有的是胃脘部,有的是小腹部。 推广:胸部胀满,“胸痹”病。 与阳明病胀满相区别:最根本区别则是太阴属寒,阳明为热。 “吐”,《说文解字》:“写也”,“写”是通假字“泻”, 《玉篇》:“口吐也”。《增韵》:“出也,舒也。”, 自我保护的机制。 寒饮内盛,胃气上逆。 伴有呃逆、泛酸之类。 平时呃逆泛酸——胃气虚。寒证。 “食不下”——纳呆,或纳少。 寒饮内阻,胃气虚弱,从而中焦“化物”、“运转”变弱导致。 伴口腻感,或者口中无味。 “自利”:寒饮内盛,水走肠间。 “自”,是“自然”的意思。 “利”通“痢”,不独是现代说的“痢疾”,通指腹泻。 “自利”,下利物,有可能是清水,也有可能是完谷不化。多数不臭。 “白沃”; “赤白沃”,更有甚者就是血液,则是“赤沃”。 “时腹自痛”:寒饮阻滞气机,“不通则痛” 其部位多样化 伴阳气不足,是喜温喜按。 “胸下结硬”,此是“腹满”的严重体现。 “下之”后,寒饮加重。 二、少阳病的架构与提纲 少阳病与厥阴病,主半表里,来源《伤寒论》第148条当中的“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 错误认为:中间体。 少阳病与厥阴病均是里证,具备“里病三症”:吐、利、胀。 主寒热错杂: 少阳热多寒少,厥阴热少寒多,是一对阴阳。 少阳与厥阴特殊功能:就是沟通阴阳,或者说维持平衡。 叫做“枢纽”。 人体与外环境的沟通,都是靠少阳与厥阴维持。 少阳病,就是外来邪气(外邪由太阳而来)或内生痞(体内水火失调)阻滞膈部(少阳部位),导致阳枢不利,从而出现上热中饮的病理状态,表现出口苦、咽干、目眩、心烦、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喜呕、舌苔少津、脉弦数的临床症状。 少阳病总纲: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宋263) 此条为少阳病的总提纲。 描述简单,不痛不痒。 但是蕴涵深意,提示证候病机。 “苦”、“干”、“眩”三症。 “苦”,为火味——热证; “干”,则是因热而起 临床上“口苦、咽干”具有很强的连带性; “眩”,《苍颉篇》:“眩,视不明也。” 单纯火热——不会致“眩”。 热邪夹饮,“视不明”,《医学从众录·眩晕》:“眩,昏乱旋转也。”。 证候病机:寒热错杂,热多寒少。 “口”、“咽”、“目”三窍——“阳窍”,或者“上窍”。 提示:病位偏于“上”,或者“阳”。所以在《伤寒论》中称为“邪高”。 少阴病是寒热错杂,上热多中寒少的证候。 对于此条,不能固守,一定要以病机证候为准。 三、“厥阴病”架构与提纲 厥阴,主里,沟通阴阳: (1)、沟通三阴自身的气血 (2)、沟通少阳。 (3)、沟通人体阴阳,首尾相续,循环不断。 真阳外越,或称为“真厥阴证”。 厥阴病,典型是上热下寒中间痞。 “上热”,热证,例如口干口渴、心烦不安,或口苦、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