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设之外的生成,意料之外的惊喜.docx

预设之外的生成,意料之外的惊喜.docx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GE \* MERGEFORMT PGE \* MERGEFORMT 1 预设之外的生成,意料之外的惊喜 20XX年10月在我校举办了北师大基础教育实验学校教学研讨会,在本次研讨会上我展示的课程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4节《一次函数的应用》的第1课时。本章节共3课时,本节课是这一节的第一课时。根据教参的目标要求,本节课的知识技能目标是:1.经历分析实际问题中的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并解决有关的问题的过程,进展应用意识;2.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进展数形结合解决问题的能力;3.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体会实际问题中k、b的意义。用一次函数解决问题首先要确定其表达式。从“数”的角度来看,就是y=kx+b。从“形”的角度看,它是一条直线。不管从哪个角度看,确定一次函数需要两个基本量,因此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需要根据两个条件列出关于k、b的二元一次方程组。在旧版教材中,是先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再学习“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表达式,所以在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时,学生大都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进行求解,从而丧失了一个学习“用图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机会。客观上造成的后果是:在学生思维层面进一步强化了一次函数的“数”的特征,弱化了其“形”的特征,而长期这样处理的方式对进展学生的几何直观是很不利的。事实上,很多学生在借助图像研究数学、利用图像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方面的意识和能力都很薄弱。所以在新版教材中,特地将一次函数放到二元一次方程组之前,教参上明确指出这样设计的目的就是“逼迫”学生在不会求解方程组的前提下体会k、b的意义,进展几何直观,培养数形结合思想。所以这节课我预设通过简单的生活实例让学生体会具体情境中k、b的意义,进展几何直观,培养数形结合思想。 例题】两个物体沿一个斜坡下滑,它的速度v(m/s)与其下滑时间t(s)的关系如图所示,写出v与t之间的关系式。 在这道例题中,我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图像,推断甲、乙两物体哪个下滑速度快,为什么?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给出答案――甲快!有的同学从图像上观察到甲的图像比乙的图像陡,说明甲在相同时间内速度变化的快(这是“形”);有的同学根据甲、乙两个图像上点的坐标求出两物体1秒钟下滑的速度分别是2.5m/s和1.5m/s(这是“数”),所以甲快。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经历了由一次函数表达式到图像又由图像到表达式的过程,体会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之后又得出两条直线的表达式分别是v=2.5t、v=1.5t,紧接着我引导学生体会表达式中2.5、1.5 的意义,学生们正确回答:2.5表示甲物体每秒钟下滑的速度是2.5m/s,1.5表示乙物体每秒钟下滑的速度是1.5m/s。这样,让学生体会“数”和“形”的相互表示、相互统一,既进展了学生的几何直观,又培养了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按照教案预设,本环节知识点得以顺利生成。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始终注重对学生几何直观的培养,课堂上还设计了一个“看图说话”的环节。 在这个题目中,鼓舞学生观察图像,说出坐标系中图像所反映出的所有信息。 “直线与x轴、y轴的交点分别是(-2,0)和(0,3)”; “k0,b=3”; “直线经过一、二、三象限”; “直线与两条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是3”。 用所得信息为该图像编写题目: “一次函数图像经过点(-2,0)和(0,3),求该一次函数表达式。” “直线y=kx+3经过点(-2,0),求该直线表达式。” 这种开放型的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思路。不过,在这个环节有一个明显的失误,错失了又一个完美的生成,让我至今耿耿于怀。 在“看图说话”环节中,一个学生在回答直线与x轴、y轴的交点坐标时说:“直线与x轴、y轴的交点坐标分别是-2和3。” 这是一个知识性的错误,而这个错误完全在我的预料之外。当我意识到她的错误之后,脑海里出现了这样一丝想法:“也许她心里明白,只是表述不清。”“也许班里只有她一人这样想的吧。”这样的解释让我没有抓住这个错误点进一步对坐标的概念进行讲解,即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任意一点都是用一对有序的数对(即坐标)表示的,单独的一个数是不能表示平面内的点的”,我只是请她再想想,就让别的同学来回答了。课后,每每回想到这个环节我都深感遗憾,这么难得的一个生成机会竟然让我这样轻易地放掉了。如果我能及时抓住这个错误进行更正,不仅能帮助该同学纠正错误,还能加深全班同学对平面内点的坐标的认识。 这个实例也使我认识到:生成不仅仅是学生在课堂上的独特见解和思维亮点,一个质疑、一个失误、一个争论、一个意外都会成为课堂的生成点。教师要能够迅速推

文档评论(0)

HBXTWH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