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美芹悲黍冀南宋 莫随鸿雁南飞 这是郭沫若为辛弃疾纪念祠题写的对联。辛弃疾继承了苏词豪放的特点,在创作中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辛弃疾曾于1165年写论文10篇,又称《美芹十论》,陈述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大计, “悲黍”,黍即小米,据史书记载,周室东迁后,周朝志士回到故都,见昔日宗庙夷为田地,黍苗丛生,便悲国家之颠覆,故《诗经》有《黍离》篇。 “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是说辛弃疾希望南宋小朝廷不要偏安江南一隅,而要立志收复失地。 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1)理解《京口北固亭怀古》一 词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 (2)体会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 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学习目标: 写作背景 南宋的统治集团整日花天酒地,奢侈无度,对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他们偏安江南,对金一味求和妥协 ,无心收复失地。 1203年,韩侂胄掌握大权,为巩固自己的地位,急于立一场伐金大功。于是他想到用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 1204年,辛弃疾被起用担任镇江知府。初到镇江,他积极做各方的准备。可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侂胄一伙采用。他被调离镇江。 他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时离他渡江南归已四十三年了,当他北望扬州,想起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也想起自己青年时期的战斗生活时,满怀悲愤而写下《永遇乐》词。 永遇乐,词牌名。 京口北固亭,登临地点。 怀古,所写内容为怀古,通过今昔对比,借古讽今。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韵脚:响亮,其后稍长停顿 (处、去、住、虎、顾、路、鼓、否) 感情:仰慕、慨叹、豪情、愤懑 诵读指导 典故---- 古诗词常见表现手法之一 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 言简意赅,以一当十。 鉴赏古典诗歌必须查清、理通诗歌所 用典故的出处及含义,但查清、理通典故 并不是目的,关键是搞清作者用典的意图,即他想通过典故表达什么思想或感情,进 而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析情明技 词中运用了哪些典故?(找出相应的句子) 孙仲谋 刘 裕 舞榭歌台 风流业绩 元嘉草草 仓皇北顾 刘义隆 拓跋焘 金戈铁马 万里如虎 佛狸祠下 神鸦社鼓 廉 颇 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上 片 下 片 多用典故,表达情绪。 分析典故 典故一:孙权。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1、孙权有何作为? 2、“舞榭歌台”指什么? 3、“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是什么句式? 4、这表现词人什么情感与立场? 表达对他的敬仰和向往,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 典故二:刘裕。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相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1、刘裕有何表现? (试比较刘裕与南宋皇上的不同表现) 2、作者对刘裕的感情如何,表现作者怎 样的观点? 用刘裕典向往英雄业绩 表达抗金决心 上片小结: 典故三:刘义隆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1、刘义隆是个怎样的人? 2、作者对刘义隆北伐持何态度? 3、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借鉴历史,伐金必须作好准备,委婉劝韩侂tuō胄不能草率行事。 典故四:佛狸祠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1、“烽火扬州路”描写的是什么场面? 2、“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什么场面? 3、二者对比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百姓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达对南宋政权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典故五:廉颇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廉颇的处境如何? 2、作者的处境与廉颇完全一样吗? 3、“凭谁问?”的“凭” 如何理解? 4、这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 以廉颇自况,虽6o多岁仍想为国效力:可当政着不接受他的建议,又有小人挑拨,他感到悲愤,担心像廉颇一样被弃置不用。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而这正是全诗的主旨。 *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高考语文作文最新体育类素材:幸福生活,从动起来开始.doc
- 高考语文文言文备考:高考文言文阅读主观题命题特点及技巧指导.docx
- 高考作文素材之时事热评:中戏开设本科班,为相声艺术打开新可能.doc
- 高考作文素材之时事热评:“五个一百”为新征程凝聚强大精神力量.doc
- 高考作文最新红色外交类素材:为地球生命共同体贡献中国力量.doc
- 高考作文最新冬奥类素材:把握冬奥契机 发展冰雪运动.doc
- 高考作文升格导写:怀赤子之心 追青春之梦(附:问题诊断及升格佳作).docx
- 10《劝学》导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doc
- 高考模拟作文写作:“关注生活”导写(附:写作指导及范文点评).docx
- 《六国论》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