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定风波》的一种解读.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第 第 PAGE 1 页 共 NUMPAGES 1 页 苏轼《定风波》的一种解读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波》 任何文学作品都是一种纯意向性客体,它依赖人类意识的意向性投射活动产生、存在,并且得到价值的实现。也就是说,文学作品的创作是作家对外部世界进行意向性投射的过程。文学作品一旦完成,就成为独立的纯意向性客体,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活动才能真正实现其存在。波兰文论家英加登把文学作品分成四个层次:语音现象层、意义单元层、轮廓化图像层和再现客体层。这种层次划分展现了审美活动重心是从文本向读者转移的。在前两个层次中,文本固有的形式因素占支配地位,从第三个层次开始,文本则逐渐退后,读者的想象取得主动。这四个层次决定了读者不能脱离文本进行不着边际的猜想,也决定了文学作品不能脱离读者的阅读而独立存在。《定风波》作为纯意向性客体,也必须通过读者的阅读和欣赏活动,才能展现它的价值和风貌。通过阅读,我们会发现词中短短的文字符号构造了一个丰盈而灵动的意象世界。打开这意象之门,呈现的是苏轼旷达淡泊之中所包含的痛苦复杂的情感世界。这种阅读,即读者的意向性投射活动,也是在文本的四个层面上逐渐展开并趋于成熟的。 首先从文本的语音现象层来看,它是文本的其他层次,特别是意义单元层次的物质基础。语音现象层指的是文字的字音和在字音基础之上的语音构造。字音负载字词的意义,并通过语音素材(即物理上的发音和生理上的发音)实现具体化。在许多文学文本中,语音同时还具有独特的审美功能,字词的发音,它们构成的韵律和节奏,直接体现了文本的审美特性,参与文本意义的构成。相对于其他体裁的文本,词和音乐的关系尤为密切。词具有依声填词的特点,这也决定了语音现象层在词的层次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苏东坡的这首《定风波》词,共11句,用了5个平韵。因平声舒缓,力度弱,声、行、生、迎、晴,依次呈现,就像平原上的小溪流水,轻柔舒缓,在空间上造成一种平静而又空旷辽远的审美效果。并且这几个字字音清澈明快,也给人轻松舒适的感觉。另外,第一、二、三、五、六、八、九、十一句,都是七个字的长句,形成工整、连绵、和缓的抒情格式,奠定了全词平和的情感基调。在八个七字长句中加上三个两字短句,短长相间,承续中有转折,如以石击水,平静里荡起涟漪。怕冷去三个仄声,声音短促,力度强,就像乐曲中的休止符,戛然而止,大大延长了阅读时间,将读者引入清明的想象世界。纵观全词,一、二句对偶,三、四、五句和六、七、八句以及九、十、十一句格式一样,都是长句-短句-长句结构,三个排比加以三次转折,韵律和谐,节奏明朗。整首词和缓流畅中有转折,仿佛一曲平和悠长而又包含着沉郁顿挫情感的复调,具有耐人寻味的乐感神韵。 再说第二层的意义单元层。这一层是作品结构中由字词的意义所构成的层次。它在文学作品的结构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它是第三、四层赖以存在的基础。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在去沙湖的路上忽然遇到大雨,风雨交作,穿林打叶,声音嘈杂,同行的人都很狼狈,而诗人却说不要管风吹雨打,任它风狂雨暴,何不吟诗长啸,悠闲自在地漫步徐行。这一鲜明对比表现了一种置风雨于不顾吟啸徐行的潇洒风度和坦然处之的闲适心态。透过这现实的风雨,我们不难想到本人所经历的政治和人生的风雨。诗人在乌台诗案中差一点失去性命,对一个从死亡边缘走过来的人来说,还有什么可以使他惊慌失措的呢?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穿着草鞋,拄着拐杖,轻快地步行,比骑马还要舒服快乐。尽管没有骑马者那种高官厚禄的豪华生活,又有什么可怕的呢?诗人只愿在这烟雨江湖浩淼天地中自由自在地度过一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春风吹在身上略带几丝寒意,这时酒也醒了,忽一抬头,看到远处山头的斜阳晚照好像在迎接他们似的。多么令人陶醉的美景呀!只有历经磨难之后,才会发现自然是最美好的家园。至此,诗人真的醒了。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清醒之后,回首所走的路程,风雨凄凉,一路艰辛,可谓宦海风云莫测、阴晴难料。最后,豁然开朗,选择了归去,也就无所谓风雨阴晴了。寒冷不会烦恼,温暖也不欣喜,诗人真正进入了一种不为外物所动的自由的心灵境界。至此,全诗意义明了,诗人的爱憎情感跃然纸上,而这无一不是篇中字词所带给我们的深刻感悟。 透过词章的字音和词意,也就引我们进入了第三层的轮廓化图像层。任何一部作品,都只能用有限的字词表现呈现在有限时空中的有限事物的某些方面

文档评论(0)

huifutianxia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文安县汇中商贸有限公司
IP属地北京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131026MA07M9AL38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