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2-1 王好战,请以战喻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ppt

高中语文 2-1 王好战,请以战喻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ppt

  1. 1、本文档共6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神的含义,把天想像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体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都是以天这个范畴为基石的。 8.了解背景 战国继春秋之后,社会的变化更大,各国纷纷变法。当时之世,秦用商鞅,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用孙子,威震诸侯——天下都崇尚法家、兵家,变革争强,合纵连横,相互攻伐。战国初期,魏文侯任用李悝变法,促进了魏国的富强。然而随着秦、齐两国的强盛,在战国初期颇占优势的魏,因两国的夹攻,逐渐趋而削弱。《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记载了孟子和魏国国君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 1.梁惠王的治国之策是什么?体现在哪一个词上?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梁惠王的治国之策就是“尽心”“移民”。 他在谈自己的政绩时,是颇为自夸的语气。总的说来,他的治国功绩就是“尽心”。这是一个表面看起来十分堂皇,而实际上推卸责任的借口。你看,我治国多勤劳,什么办法都想了,我多尽心,国家治理不好,不能怪我了。在这个堂皇的借口下,什么都可以一推了之。但仔细想想,梁惠王所谓“尽心”治国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就一个“移”字。 他以赈灾救民为例,申说自己治国胜于“邻国之政”,“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从两方面描述救灾的具体措施。“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进一步突出梁惠王的自矜,为下文的“五十步笑百步”作铺垫。“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梁惠王希望更多的民众归附自己,孟子正是利用梁惠王的这种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并想引导他实行王道政治的。 2.孟子为什么要批判梁惠王的治国之法?是分几步批判的?用了怎样的手法?有何好处? 梁惠王的治国态度,是一种无所作为的“尽心”,其治国之策,充其量只能算是一种改良主义。东“移”西“移”,都未从根本上解决百姓生计问题。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的集大成者,因而也继承了孔子学说中的“民本”思想,对于梁惠王这种无所作为的做法当然会毫不客气地加以批判。 孟子在批判惠王时,分两步进行。先用一个比喻“五十步笑百步”指出梁惠王的治国之策与邻国本质是一样的。只不过孟子巧妙地用一个“则何如”的问句,将这个比喻的寓意给梁惠王去回答,从而使梁惠王落入设好的语言圈套中,以便于下文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第二处批判在文章的最后一段。孟子用杀人而卸罪于兵器比喻梁惠王治国不好而为推卸责任寻找借口的做法。这两处比喻,可谓一针见血,既从本质上揭露了梁惠王的所谓“尽心”的含义,指出其治国不当却推卸责任无异于杀人,又生动、形象、从容不迫,极具说服力。体现出孟子文章旁征博引、汪洋恣肆、滔滔不绝的雄辩特色。 3.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说理有什么妙处? “五十步笑百步”巧妙地指出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其实与邻国之政相差无几,本质上都是虐民暴政。要从根本上使国民增加,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以梁惠王“好战”为喻,启迪对方思考。梁惠王自认为对于国家比邻国国君尽心,政策比邻国好,邻国之民应该主动投奔归顺他,但他的目的并没有达到,邻国的国民并没有减少,自己的国民也没有增多。 孟子通过设喻——设圈套,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这正好走进“圈套”,所以孟子说“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孟子以临阵逃脱为喻,风趣地说明,梁惠王的政策和邻国的相差无几,本质上讲都是虐民暴政,所以不必希望民之加多于邻国。本体和喻体的贴切,使孟子的比喻充满了逻辑的力量。 4.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宣扬了怎样的政治主张?这种政治主张包含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针对梁惠王“民不加多”的疑惑和希望能有更多的百姓归附自己的迫切心理,孟子提出了“王道”的治国思想。他指出:如果实行了王道,还“不王者,未之有也”。这样,就回答了梁惠王的疑问。 孟子的“王道”思想在本文中,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不扰民、制民产、办教育、申孝悌

文档评论(0)

清风老月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阳春市惠兴图文设计有限公司
IP属地广东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441781MA53BEWA2D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