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应然分析:教学自动化的必然与可能_1.docx

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应然分析:教学自动化的必然与可能_1.docx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应然分析 教学自动化的必然与可能 ? ? 第三,人工智能改变人类实践能力的结构。尼古拉斯·卡尔考察了自动化对于工作活动性质和工作者技能的影响,发现自动化重塑工作和工人(卡尔,2015,p.78),省力的设备不仅代替了部分工作,还改变了任务的性质:对于飞机、轮船等驾驶操作工作,自动化技术把人类从直接操作者变为观察者,降低了人类对于突发紧急事件的应对能力;对于医生、会计师等诊断决策工作,决策支持软件的采用降低了人评估复杂案例的能力。总体上,计算机自动化似乎阻碍了人类将任务自动化的心理能力,造成了人类个体技能的退化。 2.人工智能对于社会的可能影响 作为与蒸汽机、电力、计算机等量齐观的“通用技术”,人工智能将对社会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人工智能可以提高生产自动化的广度与深度,可能会形成物质极大丰富的社会,为所有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奠定物质基础。但人工智能绝非仅能造成“乌托邦”式的社会,它对社会的长远影响还是未知的。已有人工智能研究人员公开表达了对人工智能技术被恶意应用的担忧(Brundage,et al.,2018)。这里仅概括分析人工智能应用对于社会价值观与经济的可能影响。 在价值观或伦理层面,人工智能会让“不可见的”可见,使“不明确的”明确,这可能凸显群体间的不平等,造成社会冲突。所谓让“不可见的”可见,指对于社会活动的伴随式数据收集、分析与呈现将使不平等现象显性化,刺激公众反思与批判。如亚马逊网站上的某些商品对于黑人社区不可见,呈现给男性的高收入招聘广告要显著多于女性(Yao,et al.,2018,p.650),又如公开政务数据的统计分析使得对于美国警察普遍超速、知法犯法、凌驾于法律之上的怀疑变成确凿无疑的事实(涂子沛,2014,p.272)。所谓使“不明确的”明确,指随着人类活动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人工智能需要面对的“两难”伦理问题会越来越多。如自动驾驶汽车在危急时刻,优先保护车辆还是行人?人类个体面对这类情境时往往下意识地凭直觉做决策,决策过程近乎黑箱,但个体承担责任。人工智能仅在“显性”水平上做决策,行为规则该如何制定?且不说规则如何落实,单是规则明确化、显性化就足以引起激烈纷争,而法律领域已经在探讨智能机器成为非人类主体的可能性(余成峰,2017)。 在经济层面,人工智能的影响有二: 一是自动化让资本拥有了劳动力,如何维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技术发展已经改变了劳动力需求结构。以制造业为例,从流水线到自动组装的转变,劳动力需求总量下降,而且降低了对于直接操作机器从事生产的低技能工人的需求,提高了对于从事设备组装、调试、维护的“设备养护”高技能工人的相对需求(戈尔丁,等,2015,p.171)。在脑力劳动领域,人工智能正逐步将原先附着于个体的知识提取出来,集中存储、管理。随着知识积累与技术进步,能自动解决的专业问题可能会越来越多。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使资本能够同时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这会破坏就业市场,撕裂当前的社会结构。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实现社会的长期稳定繁荣是个难题(福特,2015,p.280;卡普兰,2016,p.164)。 二是自动化持续推进,社会、个体如何适应?人工智能一方面变革现有产业的生产方式与组织管理方式,改变劳动力需求结构;另一方面催生新的产业,产生新的就业机会。只是“人们总是很容易想像哪些工作被淘汰,但很难想像科技将带来哪些新的就业机会”(斯加鲁菲,2017,p.80)。不管对未来的具体预测如何,人们似乎一致认为未来社会分工将更为细致,同时社会愈加需要整体的合作;大规模分工与合作的社会机制、知识技能、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已经具备;变革的速度会日益加快,越来越多的个体在其一生中会主动或被动地在多个工作中切换(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005,p.24;柯林斯,等,2013,pp.132-134)。这对个体的学习能力、通专结合的素质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变革了教育系统的人才培养目标。 3.人工智能与教育的间接作用 关于机械自动化(机器参与生产)对教育影响的研究可追溯到马克思的分析。马克思认为机器大生产一方面使得劳动者必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由于竞争和科技进步生产方式变革速度加快,工作岗位与技能新陈代谢频繁,“全面发展的人”才能快速适应劳动岗位转换,这对于产业与工人的发展都必不可少;另一方面,生产效率的提高为劳动者接受更多教育创造了条件,劳动者有了更多“闲暇时间”用于学习新知识与技能(黄济,等,2013,pp.192-195)。 进入20世纪,人们对自动化的担忧总体上有增无减。20世纪50年代初,维纳预言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将带来第二次工业革命(脑力劳动的自动化),这会导致致命的失业潮(维纳,1978,pp.141-142)。20世纪后半叶,国际社会对科技进步挑战的回应日益明朗:超越知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布丁文库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 重庆微铭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IP属地浙江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500108305191485W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