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精美教案+导学案(含答案).doc

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精美教案+导学案(含答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教学设计(2500字左右) 教材:《中国历史》(统编教材 七年级下册) 单元:第四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课题: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一、教学分析 本课是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5课的教学内容。明朝初期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以及宋元以来科学技术的发达,为明朝发展对外关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郑和率领船队远渡重洋,依靠集体的力量和智慧与海洋搏斗,表现出中国人民大无畏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毅力。郑和七下西洋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了解以及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从整个明朝历史来看,立国之初确立的和平友好、海禁与朝贡贸易的外交基调,在中后期不断受到外来势力的冲击,倭寇对中国沿海地区的武装抢劫和葡萄牙殖民者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就是典型表现。戚继光临危受命,率军英勇作战,平息倭寇,取得了反对外来侵略的胜利,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课程标准对这一部分内容的要求是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知道戚继光的抗倭斗争。 围绕课标要求,教材设计了因果相连,层层递进的三个子目:“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和“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完整展现了明朝对外关系的友好交往与战争冲突。其中“郑和下西洋”子目讲述的是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郑和下西洋同亚非各国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频繁,属于友好往来。“戚继光抗倭”和“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两个子目表现为冲突与战争,具体展现了明朝中后期,国势日渐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继光领导了反侵略的抗抗倭斗争,并取得了胜利。同时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葡萄牙殖民者趁机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明代对外交往特点的演变,非常直观地反映了当时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的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落后了。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相关史料和地图,了解郑和下西洋的条件、目的、时间、路线和盛况,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的能力。 2、通过收集与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有关相关文物,使学生学会从教材以及教材以外获取信息,学会搜集和运用有效信息进行史料实证意识。 3、了解郑和、戚继光等历史人物的事迹,引导学生用联系、辩证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通过学习历史人物远航世界、抗击侵略的事迹,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同时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4、通过明朝初期积极走向大洋向海而兴,明朝中后期实行海禁背海而衰,以史为鉴,树立学生的民族忧患意识、海权意识和世界视野。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条件、特点和影响。 2. 难点:如何从明朝的对外关系中获得对海洋带给我们的机遇与挑战。 四、教学过程 1. 新课导入。 历史上的“对外关系”: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海纳百川,注重与他国的友好交往,以先进的文化影响周边和世界。自西汉到南宋,中国对外交往路线经历了由陆路为主到海路为主的变化。 2. 正课讲授。 一、郑和下西洋 (1) 请同学们自学教材70-72页5分钟,思考并讨论交流以下问题: ①“西洋”在哪里? ②为什么要“下西洋”? ③为什么能“下西洋”? ④郑和“下西洋”有哪些特点? ⑤郑和“下西洋”的影响如何? (2)自学反馈——郑和下西洋的概括 ①投影展示《郑和下西洋路线图》,提出问题:西洋在哪里?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总结:西洋指现在文莱以西的东南亚、 印度洋及沿岸地区。 ②根据自学成果,反馈以下信息: 1.人物:郑和。 2.时间:1405—1433年。 3.次数:先后七次。 4.到达范围: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 5.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 (3)自学反馈——为什么要下西洋 材料1:成祖疑惠帝(注:建文帝朱允炆)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 ——《明史·郑和传》 材料2:西洋诸国,对明朝出品之陶瓷、丝绸等,都极喜爱……在返程中,郑和官船亦购买或交换一些中国所缺之香料,染料,宝石,象皮,珍奇异兽等等。 ——摘编自苏明阳《郑和下西洋历史漫谈》 学生阅读材料并总结归纳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寻找失踪的建文帝;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用中国的货物去交换海外的奇珍异宝。 (4)自学反馈——为什么能下西洋 ①投影展示《南都繁会图》,材料3:当时全国各地仓储相当充裕(永乐中)“米粟自输京师数百万石外,府、县藏蓄积甚丰。”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学生观察图片并总结归纳:条件1——明朝经济繁荣,国力雄厚,是当时世界上的强国。 ②投影展示郑和宝船(局部)、郑和远航绘制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专业中小学课件教案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