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分类及作用机制讲课文档.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1类 + 第2类:协同 第1类 + 第3类:拮抗 第3类 + 第4类:相加 第2类 + 第3类:相加 第1类 + 第4类:无关或相加 氨基苷类抗生素彼此间不宜合用,与多粘霉素也不宜联用,主要原因是对肾脏的毒性。 现在三十页,总共六十七页。 现在三十一页,总共六十七页。 抗菌药物与细菌耐药性 细菌耐药性从医院内向医院外扩散 不仅引起医院内感染,而且引起社区感染,如耐青霉素肺炎球菌,MRSA等 原因??? 现在三十二页,总共六十七页。 细菌耐药机制 细菌耐药性的客观存在 MRS MRSA MRSE VRE VRS VRSA VRSE MDR-TB 耐氨苄西林流感嗜血杆菌 现在三十三页,总共六十七页。 细菌耐药机制 青霉素广泛使用,耐青霉素金葡菌迅速增加 金葡菌引起的医院感染增加 消毒与隔离控制金葡菌医院感染取得良效 1960年,甲氧西林问世 MRSA的出现 VISA的出现 现在三十四页,总共六十七页。 细菌耐药机制 一、产生抗菌药物灭活酶 二、抗菌药物作用靶位改变 三、细菌细胞膜通透性改变,抗菌药物不易进入 四、细菌将抗菌药物泵出细菌细胞外 五、其他机制 现在三十五页,总共六十七页。 一、产生抗菌药物灭活酶 1、 β-内酰胺酶 2、氨基糖苷钝化酶 3、氯霉素乙酰转移酶 4、红霉素酯化酶 现在三十六页,总共六十七页。 β-内酰胺酶 革兰阳性菌中葡萄球菌是产β-内酰胺酶的主要致病菌。水解青霉素类,胞外酶,可诱导,肠球菌少产酶。 革兰阴性菌均可产生某些染色体介导的β-内酰胺酶。其中多数可水解头胞菌素。革兰阴性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远较革兰阳性菌多而广泛。 现在三十七页,总共六十七页。 β-内酰胺酶的分类1980(Ambler RP) Class A (活性丝氨酸残基(P) Class B (金属酶) (主要C) Class C (丝氨酸残基在活性部位带aa 序列/染色体介导)(C) Class D (苯唑西林酶) (P) 现在三十八页,总共六十七页。 ESBLs(超广谱β-内酰胺酶) 主要由克雷伯肺炎杆菌和大肠埃希菌等肠杆菌产生的,由TEM-1、2及SHV-1点突变引起的,能灭活头孢泊肟、头孢他定、 头孢曲松、头孢噻肟、氨曲南等三代头孢菌素的,由质粒介导且对酶抑制剂敏感的β-内酰胺酶,为丝氨酸蛋白酶,水解内酰胺环,目前已有多种,与细菌多重耐药有关。 现在三十九页,总共六十七页。 ESBLs(超广谱β-内酰胺酶) ESBLs的代表菌株 大肠埃希菌(主要) 克雷伯肺炎杆菌(主要) 黏质沙雷菌 弗劳地枸橼酸菌 阴沟肠杆菌 铜绿假单胞菌等 现在四十页,总共六十七页。 ESBLs(超广谱β-内酰胺酶) ESBLs的靶抗菌素 头孢泊肟 头孢他定 头孢曲松 头孢噻肟 氨曲南 现在四十一页,总共六十七页。 ESBLs(超广谱β-内酰胺酶) 怀疑ESBLs存在的临床证据 1.药物敏感试验对多种头孢菌素耐药 (若确认ESBL存在,即使三代头孢敏感也应报告耐药) 2.大肠杆菌尿路感染用三代头孢治疗效果不好 3.肺炎杆菌感染败血症用三代头孢治疗效果不好 现在四十二页,总共六十七页。 ESBLs(超广谱β-内酰胺酶) 产ESBLs细菌感染的治疗可以选择 亚胺培南、 阿米卡星、 酶复合制剂、如舒普深 头孢西丁、 喹洛酮类治疗 目前似以亚胺配能效果较佳 现在四十三页,总共六十七页。 染色体介导Ⅰ 型β内酰胺酶 (AmpC酶) 产生菌株 铜绿假单胞菌(100%) 吲哚阳性变形杆菌(100%) 肠杆菌属(80%) 枸橼酸菌属(80%) 沙雷菌属(80%) 摩根菌属 普罗威登斯菌 现在四十四页,总共六十七页。 染色体介导Ⅰ 型β内酰胺酶 (AmpC酶) 产生机制 染色体AmpC基因突变 Ⅰ 型β内酰胺酶 (通常产量较高) 现在四十五页,总共六十七页。 染色体介导Ⅰ 型β内酰胺酶 (AmpC酶) 染色体AmpC基因去阻抑活化 (该基因通常处于被抑制状态,在使用三代头胞时被活化) 编码产生Ⅰ 型β内酰胺酶 一般情况下产量较低,一经诱导产量急剧增加去掉抗生素后又减低至原来水平 现在四十六页,总共六十七页。 染色体介导Ⅰ 型β内酰胺酶 (AmpC酶) 诱导机制 内酰胺类抗生素治疗时破坏了细菌的细胞壁,产生一些糖肽链的碎片,这些碎片有胞外进入胞内,与AmpC基因上的阻抑蛋白结合,使 AmpC基因去阻抑,启动子活化,开始表达AmpC基因。 现在四十七页,总共六十七页。 现在一页,总共六十七页。 细菌的结构 现在二页,总共六十七页。 细菌的致病性 致病性:细菌对寄主的侵犯,包括细菌吸附于体表,侵入组织或细胞,生长繁殖,产

文档评论(0)

jessi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