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知识点汇总.docxVIP

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知识点汇总.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知识点汇总 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学问点汇总   一、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为《昌黎先生集》。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闻名领袖,主见文以载道,反对浮华文风,提出唯陈言之务去。韩愈推动了文学发展,被后世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散文句式敏捷多变,文笔流畅而有气概,对后世的文风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故事背景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间。其时,韩愈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提拔,未被接受。他在京城应试觅官,奔跑相告,一共待了10年之久,最终无限怨郁,离开长安。尽管如此,他仍旧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三、课文翻译   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出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注释   而:表示转折,连词,但是。   故:所以。   祗:同祇,只是。   虽:即使。   骈:两马并驾。   槽:喂牲口用的食器。枥:马棚、马厩。   以:用。   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可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好马,只是埋没在那些做仆役的马夫手里,(和一般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人们当然不会用千里(马)的称号称呼(它)。   原文: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注释   一食:吃一顿。   或:有时。   食:喂,现在写作饲。   译文: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的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依据它日行千里的本事去喂养它。   原文: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行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注释   能:才能,实力。   外见:表现在外面。   且:尚且,况且。   欲:想要。   等:等同,一样。   安:怎么。   得:能够。   求:要求。   其:代词,代指千里马。   译文: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本事,(但)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妙的(素养)不能表现在外面,想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不能够,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   千里呢?   原文: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注释   策:马鞭,这里是鞭打的意思。   以:根据。   道:规律,方法。   尽其材:充分施展出它的才能。材,才华,现在写作才。   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执:握着。   临:面对。   译文:鞭打它不根据驾驭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使它充分施展出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握着马鞭面对着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原文: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注释   呜呼:表示惊羡的语气词,相当于唉。   其:表示推想、反问的语气。   译文:唉!莫非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的不识千里马呀。   四、问题归纳   1.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有什么深层含义?   这是全文的主旨句,提出论点,表明作者的见解,强调了伯乐能识马,千里马假如不被伯乐识别,就会被埋没,从而说明白伯乐对千里马的确定作用。同时这句话也交代了世上众多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缘由。   2. 描绘千里马凄惨遭受的句子是什么?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描绘了千里马的凄惨遭受,表现了作者对封建统治阶级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不满,字里行间充溢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3. 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   伯乐更重要。因为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或者:因为没有伯乐,千里马也就被埋没了。)   4. 作者认为千里马被埋没的缘由是什么?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缘由,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是千里马被埋没的干脆缘由。   5.文章第②段结尾句运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   此题考查反问句表达效果分析法。运用了反问句式,揭示了食马者的愚妄浅薄,传达出作者的委屈和愤激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的不满。   6. 最终两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其真无马邪承上文天下无马,表示作者对执策者的反诘,同时为下句蓄势;其真不知马也收束全文,更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7.《本文有何现实教化意义?作为一个人才,你认为应当怎样施展自己的才能?   读了本文能相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新社会的华蜜。我们应当珍惜今日的华蜜,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

文档评论(0)

152****815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