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吴声歌曲看南朝时期的江南文化(文学教育资料).docVIP

从吴声歌曲看南朝时期的江南文化(文学教育资料).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吴声歌曲看南朝时期的江南文化(文学教育资料) 目录 TOC \o 1-9 \h \z \u 目录 1 正文 2 文1:从吴声歌曲看南朝时期的江南文化 2 一、江南生活之景 2 (一)采桑绿水边 2 (二)万户捣衣声 3 (三)江南可采莲 4 二、江南情感之貌 4 (一)相悦 4 (二)情变 5 (三)反抗 5 三、江南社会之风 6 (一)政治环境 6 (二)经济环境 7 (三)文化环境 7 文2:浅析从卢梭爱弥儿看启蒙运动时期的婚姻观 8 一、幸福婚姻的前提 9 (一) 自由选择婚恋对象 9 (二) 拥有健康的身心 10 (三) 伴侣应具备的品格德行 10 (四) 婚姻应建立在原则制基础上 11 二、婚姻中夫妻关系的平衡 12 (一) 明确丈夫与妻子各应扮演的角色 12 (二) 保持婚姻中适度的自由 13 (三) 学会夫妻关系的相处之道 13 三、从婚姻、家庭到社会、国家 14 (一) 家庭成员与社会公民的责任联系 14 (二) 社会对婚姻家庭以及个体的反作用 16 四、小结 16 参考文摘引言: 17 原创性声明(模板) 17 文章致谢(模板) 18 正文 从吴声歌曲看南朝时期的江南文化(文学教育资料) 文1:从吴声歌曲看南朝时期的江南文化 《乐府诗集》收录南朝乐府四百多首,以“清商曲辞”类中的吴声歌和西曲歌为主。其中吴声歌曲存于卷四十四至四十七中,《晋书·乐志》曰:“吴歌杂曲,并出南,东晋已来,稍有增广。其始皆徒歌,既而被之管弦。盖自永嘉渡江之后,下及梁陈,成都建业,吴声歌曲起于此也。”[1]吴歌的产生地是六朝都城建业及周围一带的江南地区,因这一带被称为吴地,所以其民歌就称为“吴歌”。吴歌共有326首,占据了南朝乐府的大部分篇幅。 吴歌以江南地区的自然风貌、生活场景和风俗人情为主要创作对象,风格清丽淳朴、婉转缠绵,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以往学者多关注南北朝民歌的异同、民歌中的女性意识、吴歌的歌谣特征等问题,对江南文化的关注不够,兹立足于吴歌的创作背景,由江南民俗风情和生活场景写起,总体观照吴歌体现出的文化生活,并揭示其中的社会因素。 一、江南生活之景 历代文学作品对江南水乡的描绘很多,至南北朝,出现了以描绘江南地区的风土人情为主要内容的民歌,即吴声歌曲,吴歌运用吴音、作于吴地,反映出南朝时最广阔的江南生活面貌。 (一)采桑绿水边 吴歌中出现大量描写蚕桑的词语,例如采叶、春蚕、养蚕、络丝、怀丝等,足以表明桑蚕业的盛行程度。 在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社会里,蚕桑作为女子必须承担的一项家庭劳作,它并不比男子的耕种容易轻松。“春倾桑叶尽,夏开蚕务毕”(《子夜四时歌·夏歌》十七)、“田蚕事已毕,思妇犹苦身”(《子夜四时歌·夏歌》其七)等诗句直写女子的辛苦,女子入春就开始工作,直到桑叶落尽、夏天到来,蚕务才算真正完成,然而当桑蚕工作好不容易完成了,她们仍然要为了生计紧接着完成其他工作,人民生活实属不易。 其他如“闻欢大养蚕,定得几许丝”(《华山畿》其二)、“前丝断缠绵,意欲结交情。春蚕易感化,丝子已复生”(《子夜四时歌·春歌》其八)运用双关手法以蚕丝谐音喻爱情相思等,都是蚕桑业在江南盛行的例证。 (二)万户捣衣声 古代女性不能在政治上大展宏图,她们的热情和才华很大程度上都寄托在女红上,女红是她们智慧、勤劳的象征,因此在桑蚕业发达的江南一带尤为受重视。 古代的织布技术并不能与现代相比,有的诗歌反映了织布难的问题,如《懊侬歌》第一首:“丝布涩难缝,令侬十指穿。黄牛细犊车,游戏出孟津。”女子为了缝制衣裳,十指都被针扎破了。《古今乐录》记载此为晋石崇绿珠所作。石崇、绿珠为高官富贵人家,织布尚且艰难如此,寻常百姓家更是比之不及。古代女性常常在秋天为丈夫做衣服,这其中蕴含妻子对丈夫深深的爱意与关怀,例如《子夜四时歌·秋歌》其一:“风清觉时凉,明月天色高。佳人理寒服,万结砧杵劳。”和《子夜四时歌·秋歌》十六:“白露朝夕生,秋风凄长夜。忆郎须寒服,乘月捣白素。”女子为了让丈夫有衣服御寒,连夜赶制衣服,要不是夫妻和睦恩爱,妻子又怎么会愿意为丈夫夙兴夜寐、靡室劳矣? (三)江南可采莲 由于江南独特的水乡环境,采莲等水上劳动十分普遍,是江南传统的劳作之一。子夜歌有一些诗描写了采莲生活的明丽场景,如《子夜四时歌·夏歌》其八:“朝登凉台上,夕宿兰池里。乘月采芙蓉,夜夜得莲子。”开篇塑造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少女形象,她踏着月光下水采芙蓉,通过对她生活的侧面描写,一副慵懒俏皮的小儿女情态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也有一些表达了追求爱情的愉悦心情,如《子夜四时歌·夏歌》二十:“盛暑

文档评论(0)

ating199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