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布格重力异常图
一、本图使用了我国 80 年代以来区域重力调查的最新成果。东部地区布格重力均方误差小于±2×10-5m/s2,一般为±0.6×10-5m/s2~±1.5×10-5m/s2;西部地区的青藏、内蒙古西部、川滇甘西部及南疆,布格重力均方误差小于±3×10-5m/s2,一般为±1×10-5m/s2~±2×10-5m/s2。
全部资料整理和改算,统一采用波茨坦重力系统;统一采用赫尔默特(1901~1909 年)正常重力公式;统一采用重力高度改正系数和中间层密度值( 2.67g/cm3)以及统一采用 166.7km 的地形改正半径。
我国的布格重力异常是以青藏高原为低值中心(约-550×10-5m/s2),向北向东逐渐升高, 形成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总趋势,并被纵、横贯于全国的两大梯级带分割成台阶状的三级区域场,在此背景上叠加有多个形态各异的局部异常和规模较小的梯级带,构成我国复杂而独特的布格重力异常场。
重力梯级带
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大型重力梯级带。
青藏高原周边大型重力梯级带。
区域重力场
我国大陆区域重力场呈现三级台阶状,由东向西逐次降低,它们被两大梯级带分隔和连接。
东部区域重力高,即第一台阶。
中部弧形区域重力场,即第二台阶。
青藏区域重力低,即第三台阶。
局部重力异常
走向基本为东西向的布格重力异常带。有天山-阴山-燕山重力低异常带、秦岭-大巴山
-大别山重力低异常带,苗岭-南岭-武夷山重力低异常带、唐古拉山重力低异常带及冈底斯重 力低异常等。
等轴状或团块状布格重力异常。准噶尔、塔里木、四川等盆地中多出现这类重力高或重力 低异常。
走向为北东的布格重力异常带。多呈线状或串珠状出现在东部地区,如长白山重力低、郯
-庐-辽-吉重力高异常带等。
对布格重力异常分布的初步解释
区域重力场与地形呈宏观镜像关系。区域重力场由东而西呈三个下降台阶与地形由东而西 呈三个上升台阶,恰成宏观镜像关系。据此推断,它们主要反映了莫霍面的埋深变化,亦即地壳 厚度的变化。在我国东部地区(第一区域重力台阶)地壳厚度平均在 30km 左右;中部地区(第二区域重力台阶)地壳厚度平均在 35~45km 的范围内变化;青藏高原(第三区域重力台阶)地壳厚度平均在 60~70km 的范围内变化。
重力梯级带。重力梯级带反映了莫霍面深度的陡变带。大兴安岭-太行山-武陵山大型重 力梯级带,提供了在我国东部有此纵贯南北的巨大梯级带的相应地壳构造变化的信息。
对局部异常的分析与解释
大型盆地多出现与盆地分布形状相近的局部重力高,在其周围往往出现环绕盆地的弧形 波浪状的重力低异常。这主要反映了盆地具有高密度的核部或老基底隆起。它们往往是经过多次 构造运动形成的,如塔里木、准噶尔、柴达木等主要盆地。
沿我国各主要山系往往出现条带状重力低异常。如由南而北有乌蒙山—苗岭重力低异常。 据推断它们有两种成因,一种是由于地壳均衡作用使山系地壳变厚;另一种是在地壳内分布有大量低密度地质体,诸如壳源花岗岩等,从而形成重力低异常。
局部重力异常走向具有分区性。如华南、下扬子地区的局部重力异常呈北东向分布,华北地区的局部重力异常多为不规则的等轴状、团块状,两者被秦岭—大巴山—大别山条带状重力低所分隔。再如,东北松辽平原地区的局部重力异常略呈北北东向排列;内蒙古、甘肃、新疆及 黄土高原的重力异常以东西向排列为主,且有的在两端略呈凹向北的弧形;青藏高原内部的局部重力异常以东西向排列为主……。
地壳内低阻层顶面深度图
二、本图是根据地质矿产部系统近 10 年来的大地电磁测深(MTS)野外实地调查结果,以及收集由国家地震局、各地质院校、中国科学院等单位提供的 MTS 资料,总共约 1000 个测深点的数据编绘而成的。
目前,在全球大陆上的许多地区都发现了地壳内存在有低阻层。新生代裂谷区的近代活动区, 例如贝加尔裂谷、莱茵地堑、我国华北地台的新生代裂谷区、南北地震带北段、青藏高原等广大的地区,均发现了地壳内低阻层。在个别的稳定地台区,如乌克兰地盾中部、西西伯利亚地台、 扬子地台东西两侧,也发现有地壳内低阻层的存在。一般情况下,地壳内低阻层顶面深度约15~30km,厚度从几公里到十几公里,电阻率由几欧姆米到几十欧姆米,它们往往与地震测深发现的地壳内低速层相对应(图 1)。
地壳内低阻层的成因较为复杂,对此有多种解释。其中一种解释是随着地壳内温压条件的改变, 岩石发生部分熔融,导致低阻层的存在。
大量的统计结果表明,多数浅震震源深度位于地壳内低阻层之上。地壳内低阻层的隆起区大部 分与高地温区相对应,这一类的地壳内低阻层多分布于活动构造地区。地壳内低阻层埋深较大的 地区或不存在该低阻层的地区,大部分对应于低温区或低热流密度区,是相对稳定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运维相]-IT运维服务.docx VIP
- 承历史之痛,立青春之志——以电影《南京照相馆》开启高中第一课-2025-2026学年高中主题班会优质课件.pptx VIP
- chap3 IS-LM模型习题.doc VIP
- 人教版初中英语八年级上册-Unit-6-大单元作业设计案例-.docx VIP
- 2025年中国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诊疗共识解读及实施策略PPT课件.pptx VIP
- 课件:产后大出血的护理.ppt VIP
- 古代汉语课件报任少卿书.pptx VIP
- 2025年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婴幼儿保育)参考试题(附答案) .pdf VIP
- 海洋环境工程技术导则公开课20220511.pdf VIP
- 年产1500吨果胶(第一条生产线)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公示.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