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多面成一人(文史论文)
目录
TOC \o 1-9 \h \z \u 目录 1
正文 1
文1:多面成一人 1
一、通过互见的方式来表现人物 2
二、通过典型细节的把握来展现人物形象 5
三、在对比中见人物 6
注释: 7
文2:写作中如何从千人一面到一人多面 8
一、神态传情,让人物“俏”起来 9
二、仪态多姿,让人物“活”起来 9
三、语言丰富,让人物“真”起来 10
参考文摘引言: 11
原创性声明(模板) 12
文章致谢(模板) 12
正文
多面成一人(文史论文)
文1:多面成一人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虽是一部史书,但其在文学上的成就同样也是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可永雪在《史记文学研究》一书中就指出:“司马迁和《史记》对中国文学的另一重大贡献,是在广泛吸取和融会先秦文学在写人叙事上一切精华成果和创作经验的基础上,开创了传记文学。它不但为我国的传记文学确立了规模,树立了样板,而且在塑造人物、刻画性格等方面为后世小说和戏曲创作提供了活生生的范例和题材宝库。”[1]从中可知,作为传记文学的《史记》,其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自然是司马迁苦心经营的产物,成就亦是颇高。前辈学人已经有过很多关于《史记》中对于主要人物形象塑造问题的讨论。其实,《史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不仅仅成功地刻画出了一系列传主形象,就是一些仅仅作为某些列传配角出场的人物,同样也会有鲜活、立体的例子出现。从这些配角人物中,我们更可以看出《史记》对于人物塑造方面的典型手法运用之纯熟与成就之卓越。下面我们就以秦昭襄王形象的塑造为例,简单进行《史记》人物塑造时的多“面”成一“人”分析。
一、通过互见的方式来表现人物
秦昭襄王在位五十六年,是一位颇具雄才大略的君主,其在《史记》中并没有单篇的传记,事迹仅散见于数处。而这些地方也没有过多的正面描写,只是作为某一事件的参与人物出场,往往只有两三句话、三四个动作而已。虽然仅仅从这寥寥数语中看不大出昭襄王之形象,但我们却可以通过他处关于具体史实纪录的参照,互见出一个昭襄王形象。
比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那段被世人所津津乐道的“蔺相如庭叱秦王”一段,其曰:
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2]
一般人多认为“司马迁在这里流露出对有作为,有骨气的壮士的崇敬”。的确,司马迁对于蔺相如这样的人物的赏识,使得其不吝啬笔墨地渲染出蔺相如的铮铮铁骨与凛然正气。相应地,秦昭王就呈现出一种贪婪、软弱的形象,似乎猥琐不堪。但这只是从此传中得出的结论,我们如果参照他处的记载,则会得出一个与之不同的秦昭王形象。首先让我们想一想,秦王为何提出“十五城易璧”之说?
原因很简单,这是对赵国的试探!赵国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军事实力大增。但此时赵武灵王已死,赵国现今的实力以及即位者赵惠文王本人的性格,对秦昭王来说都是未知的,故他借此机会提出“以城易壁”,实则为察看赵国反应。
若赵王毫不理睬,想必实力强大,那今后还须同赵国修好;而蔺相如已经说了,赵国是“悉召群臣议”,“斋戒五日”,表现出一种对秦十分恐惧状态。至此,秦昭王的目的已经达到,其余诸如“十五城易壁”之事,已不重要。
况且若秦王真欲得璧,完全可刺杀蔺相如于馆舍中而夺璧,但他没有,可见其意不在璧。
果然,此后,据《史记·六国年表》记载:赵惠文王十七年,“秦拔我两城”,十八年“秦拔我石城”,十九年“秦败我军,斩首三万”。[3]秦昭王立即着手展开军事行动,三次伐赵,皆获大胜,而之前五年内,秦赵没有发生过大的摩擦。
同样,黾池之会,蔺相如再屈秦王,秦昭王同样没有因此而击赵以泄愤,为何?“赵亦盛设兵以待秦”,[4]秦昭王已经发现赵国目前实力还较强,若逞一时之勇,尽管可击破赵军,但已方想必也损失巨大。秦昭王完全清楚这一利害关系,故他先与赵修好,将兵力集中在楚、韩、魏等实力稍弱的国家上,不断开疆拓土,扩大实力,然后才在整整十九年后的秦昭襄王四十七年,“白起破赵长平,杀卒四十五万”[5],一举消灭了赵国的主要力量。
通过这样的对比分析可见,司马迁笔下的秦昭襄王,是一位多谋,善思,能忍,收放自如的雄才大略之主。而这样的形象,并非如同塑造项羽那样以本传大篇幅大事件大场面来正面完成,而是通过《廉蔺列传》中数笔言行、他人对待秦王的态度和《六国年表》中的史实相互映照来塑造的。之所以在《廉蔺列传》中呈现出一个贪婪、软弱的形象,那是由于《史记》互见法的体例所致。朱东润先生就说过:“太史公的办法是首先认定这个人的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