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三湘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pdf

湖南省三湘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pdf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湖南省三湘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期 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35分) (一)现代文阅读 Ⅰ (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文论史上的 “文如其人”命题,往往具有 “实然” “应然”双重意义, 既在于儒家思想及文人普遍观念对 “文”之反映、认识功能的信赖,也在于儒道 两家共同标举的 “贵真”理想。 在中国古代 “文如其人”说的支持者中,在 “实然”认定外,还赋予该命题 “应 然”意义者,比比皆是。叶燮所说的 “诗是心声,不可造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 出”如此, “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心声心画,吾辈正赖有此留天地间互相 参验者”亦如此。在这里,笔者更为关心的是,上述 “实然” “应然”的判断是 如何产生的?回答此问题,我们需要对两者的思想基础分别进行追寻。 尽管在具体表达时, “文如其人”命题往往也包含对 “文”的审美形态的描述, 但它主要的阐释 目的,终归在于肯定 “文”承载创作者人品、思想情感或个性气 质等信息的有效性。而在中国传统儒家思想诸多根深蒂固的观念中,恰有一种与 此息息相关,那就是承认并重视 “文”尤其是自作之文的反映、认识功能。儒家 诗学经典文献中的相关表述,可谓该观念的典型体现。 《诗大序》中的 “诗者, 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至少是在认定,诗能 够反映创作者的思想情感。除此之外,孟子的被众多后学奉为圭泉的认识方法 —— “以意逆志”,实际上也包含着上述事实判断。孟子认为,解读诗的人不要 拘于文字而误解词句,也不要拘于词句而误解原意,要用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推测 作者的本意。这一观点无疑有对正确发挥解读者主观能动性的肯定与期待;此 外,还有一点比较隐蔽,那就是对语言文字反映、认识功能的认可。因为在对该 方法的表述中,孟子否定的仅仅是认知主体不恰当的理解方式,而绝不是作品承 载 “志”的真实性—— “以意逆志”成立的前提之一,正是 “志在文中”:若非 如此,即便解读者 “知人”能力再强,也是无处应用的。当然,除了上述儒家经 典文献,在古人其他常见表达中,文的这类功能也一再被确认。众所周知,所 谓 “读其书,想见其为人”是被古人多次重复的心愿,这其中潜藏的,是对作品 能够承载作者情志、个性的肯定。而 《汉书 ·司马迁传》所载 《报任安书》中 的 “藏之名山,传之其人”,则不单关注着 “文”对德性成声名的传播,还表达 出对 “文 ”之展示 自我情感、个性 的信赖 。在这类观念 中,具备上述功能 的 “文”已不仅是一种认知工具,更是并代之人有所感而相通的桥梁、创作者精 神永存的保证。显而易见,将 “文”等同于反映、认识创作者个人信息的可靠媒 介,乃是被经典著作及文人反复确认的真理性认识。既然如此, “文如其人”命 题能够得到长久的拥护,绝非偶然。 除 “客观事实认定”一端外,在 “人”与 “文”的 “应然”层面, “文如其 人”命题同样存在深厚的思想基础。在这个层面, “文如其人”表达的是 “贵 真”的一种理念,即文、人一致是理应追求的境界,而 “真”正是古代文论一以 贯之的价值尺度。总体来说,中国古代文艺观中的 “真”,一方面要求作家真诚 地表达真实的思想情感,一方面要求作品具备完满呈现作者真情实感的水平。如 果说后者是对作品客观效果的考虑,其实现程度尚不完全取决于作者的主观愿 望;那么前者就是对创作者主观动机的要求,即要求作家无论创作水准怎样,至 少理应保证内容的真实、表达态度的真诚。这两点原则上人人皆可实现,若不能 做到,为人为文就均不足取。就文论史事实来看, 《易传 ·文言》中的 “修辞立 其诚”, 《礼记 ·表记》中的 “情欲信,辞欲巧”,就已包含了对 “真”原则的 自觉确认。而后世即便是格外重视形式风格的文人,也是绝不背弃该原则的。不 难看出,当 “真”成为古代文人立身为文的普遍追求时,在他们心中,同样标举 该理想的 “文如其人”也就必具有 “应然”意义了。 综上所述,即便存在 “言不尽意”说这类对立观念, “文如其人”命题仍具备坚 实的思想基础。 (摘编自徐楠 《“文如其人”命题探微》) 材料二: 中国古代诗学以 “文如其人”说作为风格论的核心命题。这一命题既从先秦时期 孟子开创的 “知人论世” “知言养气”的批评传统导出,也在魏晋时期的人物品 藻之风中得到支撑,最终发展为 “以气论文”的风格学说,形成了以诗观人、以 人论诗的批评传统。 西方的 “风格即人”说出现较晚,是在超越了以修辞特点论风格之后,才真正关 注艺术家的气质个性与其作品的艺术风格的内在联系的。歌德曾指出, “一个作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安东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