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汉碑《封龙山颂》解谜——刘宝楠与《汉封龙山颂碑》.docxVIP

河北汉碑《封龙山颂》解谜——刘宝楠与《汉封龙山颂碑》.docx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河北汉碑《封龙山颂》解谜 刘宝楠与《汉?封龙山颂碑》王仁君 (刘宝楠画像)(封龙山颂碑拓片) (刘宝楠画像) (封龙山颂碑拓片) 刘宝楠(1791-1855),字楚桢,号念楼,宝应人。嘉庆二十 四年(1819年)优贡生,道光二十年(1840年)年进士,历任文安、 元氏、三河、宝土氐等县知县。 刘宝楠任知县时,关心民众疾苦,勤于听讼。道光二十六年 (1846年)刘宝楠任元氏县令,葺建坛庙,百废具举,买捕蝗 蛹以千金计,县境大熟。其在元氏所作的政绩得到百姓认可。 《元氏县志》(同治志)政绩篇载:“刘宝楠,扬州府宝应县 进士,道光二十六年任。才高学博、宽刑爱民,好文字,尤惜古 迹残碑。时坛庙颓废者,概经修作,务民义,敬鬼神,兼而有之。” 刘宝楠曾作诗《自郡城旋元氏道中悯旱作》表达其对旱灾中 的元氏人民怜悯之情。诗文曰:“一雨万事足,悯兹亢阳苗。精 华已内竭,茎叶犹森翘。山民恃井溉,辘特相灌浇。苦竭一朝力, 某充中腹楞。自念为民牧,忽令悴以憔。行行停车幡,道渴良难 消。汲水不满瓶,人马同一瓢。仰瞻西山云,赤日相熏烯。何时 作霖雨,救我民生凋J 刘宝楠与元氏人民感情特别深厚,为元氏人民做出很多贡献, 其最为引以为豪的是发现《汉?封龙山之颂碑》,并将此碑移置 县城文清书院保存。 《封龙山颂》,全称《元氏封龙山之颂》,又称《封龙山碑》,东汉延熹七年(164)立。据记载,碑高168厘米,宽91厘米,厚 47厘米。碑阳、碑阴、碑侧均刻有文字。碑原立于元氏县封龙 山东麓,王家庄村西山坡天台三公庙内。 (封龙山东麓天台三公庙遗址) 此碑记载最早见于宋代,宋代金石学兴起,欧阳修、赵明诚、 洪适被称为宋代金石三大家。宋代洪适《隶释》卷二七载:“汉 《封龙山碑》,在获鹿县南四十五里山上,延熹七年立宋代 郑樵《通志?金石略》卷七三载:“(两汉)《封龙山碑》,镇州。” 元代纳新《河朔访古记》亦提到此碑:“(元氏县)三十里封 龙山下,其庙两两相对,假设泰阶六符之状,盖三台近于轩辕故庙 于此山。今榜曰:天台三公之庙。庙有《汉封龙山颂碑》一通, 《汉三公山碑》一通。县西故城西门外八都神坛亦有《三公山碑》 一通,汉光和四年常山相冯巡所立。” 到明代杨士奇《东里续集》卷二十《汉封龙山碑》云:“右 《封龙山碑》,在元氏县。汉延熹七年至今千二百余年,石刻虽 颇剥蚀,而文字尚可寻究。碑首云封龙山者,北岳之英也。 此本得之刘智安主事。”明代孙克弘《古今石刻碑目》中有《封 龙山神碑》。 王壮弘《增补校碑随笔》云:“道光廿七年(1847)十一月, 元氏知县刘宝楠发现于河北元氏西北四十五里王村山下,即命工 运城中。运工恶其重,乃截裂为三段,后虽经嵌合,裂纹依然。” 对于刘宝楠发现于王村山下,以前有人误解为苏村乡九泉山 下王村。后经考证元代米惠迪《重修三公神庙之碑》碑文,碑文 有:“大元真定府元氏县封龙山龙泉乡姬村郭得成等重修神庙碑”。 结合刘恭冕《汉延意封龙山碑考》考释可确定:《封龙山颂碑》 自刻成至清代被刘宝楠发现,一直立于元氏县姬村镇王家庄村西, 封龙山东麓天台三公庙内。 关于刘宝楠发现并移置此碑的情况,其子刘恭冕在其所著的 《广经室文抄》有比拟详细的记载。 《广经室文抄》卷《汉延惠封龙山碑考》载:“家君宰元氏 之明年,岁在丁未冬十有一月,访得此碑。在今县治西北四十五 里王村(今王家庄),其地有三公废祠。元米惠迪撰此祠碑云: 《魏?孙该神祠赋》:元氏西界有六神祠,吴观其一,然皆以三 公提额焉是也(元碑亦家君所得)。既命工人迁至城炭,置薛文 清祠之东箱。碑石故厚,工人恶其重,乃剥其碑阴,中分之碑, 上截断裂为三段。家君为之恨惜,累日爰命嵌合,增置石座,而 命冕考释其文……” 《广经室文抄》卷《元氏移置汉碑记》载:“嘉兴沈匏庐先 生(涛)著《常山贞石志》所收汉碑凡四,皆在元氏。道光丙午 家君作宰来此,明年冬复得《汉延意封龙碑》,于是以四碑移置 文清书院之东箱(即薛文清祠),增置石座,四碑者:一《祀三 公山碑》旧在明伦堂;一《三公山神碑》旧在南苏村;一《三公 山碑》旧在城角村;一《封龙山碑》旧在王村;惟《白石神君碑》 仍在学宫。元氏今称碑数,宋人所载尚有《汉无极山碑》,山在 今县西三十里,当更入山求之。” 正是有刘宝楠、刘恭冕父子对《封龙山颂碑》的发现、保护 和考证,才使此碑重新为人所识,得以流传。故宫博物院藏有《封 龙山颂碑》整幅拓本,缺角处有道光二十九年(1849)十月张穆 (石州)题跋:“此角初出土时所损,后复觅得补完之也。丁未 冬刘君念楼初访得此碑,手拓二纸,一以寄穆,一以寄梅郎中伯 言,伯言将南归,用以裹书赠鲁川比部,于是鲁川伸熨装潢之, 亦自诧有此碑初拓本矣。己酉十月张穆题记。”此拓本非同寻常, 乃《封龙山颂》原石的发现者元氏知县刘宝楠手拓,当时手拓两 份,一份寄给张穆

文档评论(0)

abcab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21321313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040004211000044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