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二章 历史时期中国的植被变迁第二章 历史时期中国的植被变迁进入历史时期我国现有的植被带已经基本形成,以后由于气候变化,植被群落和植被分布均有一定的变化,但总的来看,历史时期的变化幅度相对于地质时期并不是太大。从植被类型的变迁来看,总的趋势是栽培植被不断扩展,天然植被逐渐缩减。从栽培植被的扩展来看,主要是经济植被的扩展,生态植被的扩展,是20世纪以来随着生态环境现代意识的加强才逐渐受到重视的.一、黄河流域文明的推移发展与森林分布的变迁黄河流域的新石器文化遗址发掘证明,当时是有大量森林存在的, 原始人群利用这些森林来维持生计和发展生产。秦汉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森林仍比较丰富。 唐北宋时期黄河流域仍为中华文明的中心之地,经济开发的强度加大,林地多被垦殖变为农田,而对森林的采伐规模也在增大。明清时期,虽然中国政治经济中心东移南迁,但黄河流域的经济开发强度仍很大, 森林和草原植被受到损失, 黄河流域的森林覆盖率就更低了。 从近三千年的历史来看, 黄河流域的森林兴衰正好与黄河文明兴衰同步, 这说明黄河流域森林植被对文明的发展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森林资源兴废与黄河文明的兴衰有内在的必然联系。二、明清皇木采办与南方森林资源的损耗明清时期,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野生巨楠和巨杉资源已经告竭, 采办大 木的地区只有转向了长江上游的西南地区。 明清两朝为修建宫殿、 陵寝都大量在南方地区采办皇木。 由于皇木采办,现在南方地区的楠木林多为庭院风景区林, 历史上记载的各地野生天然楠木林多荡然无存,仅在四川峨嵋山和云南东南的西畴、 麻栗坡县一带小面积存在。三、近三百年来南方山地垦殖与森林资源的损耗清中叶以来,中国南方丘陵和低山地区出现了一次规模颇大的山地垦殖运动。 这次山地垦殖运动是南宋以来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重心东移南迁后在经济构上的一次突变。 这次突变是在清中叶以来高产旱地作物引进的人口膨胀背景的压力下产生的。森林面积的大量失去,垦殖业的扩展,林副业产出失去了多样性,南方亚热带山地形成构性贫困,影响至今。从此表可见, 清代的人口总量在不断增长, 但耕地面积的增长幅度却十分 小, 这便造成了人均耕地的缺乏, 人地比率缩小。四、近现代人口膨胀对森林资源的损耗鸦片战争以来, 中国社会动荡, 各种矛盾尖锐复杂。自此以后, 帝国主义列强对我国的森林资源的掠夺, 加快了我国森林资源毁灭的速度。鸦片战争后,全国森林覆盖率为12.61%,1934年为8%,1947年仅为7.41%。20世纪后50年, 中国人口的增长十分快, 对森林资源的影响尤大。近20年来,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走入正轨, 现代生态意识的强化, 燃料换代完成, 森林覆盖率大大提高。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