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主讲 王宗省 电子技术基础 (模拟部分) * 第一页,共三十三页。 1 绪 言 1.1 什么是模拟电子技术 1.2 本课程的性质、任务和重点内容 1.3 本课程的特点和学习方法 * 第二页,共三十三页。 1 电子技术 1.1 什么是模拟电子技术 电子技术就是研究电子器件、电子电路及其应用的科学技术。 2 电子器件 在真空、气体或固体中,利用和控制电子运动规律而制成的器件。 * 第三页,共三十三页。 1883年爱迪生在研究白炽灯的寿命时,在灯泡的碳丝附近焊上一小块金属片。结果,他发现:金属片虽然没有与灯丝接触,但如果在它们之间加上电压,灯丝就会产生一股电流,趋向附近的金属片。这股神秘的电流是从哪里来的?爱迪生也无法解释,但他不失时机地将这一发明注册了专利,并称之为“爱迪生效应”。后来,有人证明电流的产生是因为炽热的金属能向周围发射电子造成的。 第一代电子器件---电子管 * 第四页,共三十三页。 1904年,弗莱明利用“爱迪生效应”制成了电子二极管,并证实了电子管具有“阀门”作用,他首先被用于无线电检波。世界上第一只电子管由此诞生了。弗莱明为此获得了这项发明的专利权。 弗莱明 John Ambrose Fleming 人类第一只电子管的诞生,标志着 世界从此进入了电子时代。 * 第五页,共三十三页。 弗莱明同无线电的发明者、意大利发明家马可尼的合作中已经感到,要实现远距离的无线电通信,就必须有灵敏可靠的检波器。 “爱迪生效应”引起了他的强烈兴趣。于是,他用一个金属圆筒代替了爱迪生所用的金属丝,套在灯丝外面,和灯丝一起封在玻璃泡里。这样,接收电子的面积大大增加了。经过实验,检波效果十分理想。由于金属筒接正电、灯丝接负电时才有电流通过,因此弗莱明将金属筒称为“阳极”,将灯丝称为“阴极”。这种新诞生的器件,其作用相当于一个只允许电流单向流动的阀门,弗莱明就干脆把它叫做“阀”。这种阀后人将其称为“真空二极管” * 第六页,共三十三页。 李·德福雷斯特 Lee de Forest 李·德福雷斯特,美国科学家,被誉为电子管之父 ,1906年他在弗莱明的二极管中放进了第三个电极——栅极,只要把一个微弱的变化电压加在它的身上,就能在金属屏板上接收到更大的变化电流,这正是电子管的“放大”作用,“电子三极管”从此诞生,从而建树了早期电子技术上最重要的里程碑。 * 第七页,共三十三页。 德福雷斯特是一位多产的发明家,一生获得了多达 300 余项专利。除了电子管之外,他的发明还包括在电影胶片边缘录制声音的技术、医学上使用的高频电热理疗机等等。发明也为他赢得“无线电之父”、“电视始祖”和“电子管之父”的称号。 * 第八页,共三十三页。 它用了18800只真空管,占地1500英尺,重约30吨,每小时耗电20万千瓦,价格40多万美元,运算速度只有每秒5000次。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世界首台电子计算机。 世界首台电子计算机 ENIAC 二战期间,美国军方要求宾州大学为它们设计一种以真空管来取代继电器来计算炮弹弹道的机器。 1946年2月14日,这种机器正式投入使用了。 * 第九页,共三十三页。 半个多世纪以来,电子管在电子技术中立下了很大功劳;但是电子管毕竟成本高,制造繁,体积大,耗电多,工作温度过高和寿命短的特点限制了它的使用范围 。 时至今日,电子管仍在发挥作用。如电视机的显像管、微波炉中产生微波的主要器件、在广播、电视、通信发射机里的大功率发射管等。 技术的进步,导致电子管从兴旺走向衰败,令人大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之感,但电子管在人类科技发展史上所占有的地位毕竟是不容忽视的。展望未来,电子管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还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 第十页,共三十三页。 体积小、重量轻、寿命长、功耗低; 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大;过载能力较差。 第二代电子器件---晶体管 * 第十一页,共三十三页。 威廉·肖克利 William Shockley 晶体管之父,他与美国贝尔电话实验室的巴丁、布拉坦等人,在对半导体性质进行广泛研究的基础上,终于在 1947年11月底发明了点接晶体管,并在12月16日正式宣布“晶体管”诞生。1948年,他的研发小组为晶体管技术申请了专利。 1949年他又提出了结型晶体管概念(sandwich-transistor),那是一种更小、更易散热的硅晶片材料。一年后,结型晶体管研制成功,一场电子技术革命由此爆发。他不但被《时代》周刊评为了“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也因发明“晶体管”而获得了 1956 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 第十二页,共三十三页。 世界首台晶体管计算机 1954年,贝尔实验室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全晶体管计算机TRAD
文档评论(0)